雪豹歸來:頂級捕食者重返賀蘭山

新華社銀川11月13日電 題:雪豹歸來:頂級捕食者重返賀蘭山

新華社記者馬麗娟

位於中國西北的賀蘭山,消失半個多世紀的雪豹正在重返。中國科研團隊正在這裏進行一項頗具開創性的工作——雪豹重引入工程,有望在全球雪豹南北種羣間搭建起移動擴散的關鍵節點。

“現在寧夏賀蘭山共有7只雪豹,1只是自然擴散的,其餘6只都是2021年以來通過遷地保護引入的。”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長朱亞超查看衛星項圈傳回的雪豹行動軌跡說,已放歸的4只雪豹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家域,雌雄領地存在重疊,這是個積極信號,意味着它們有可能相遇並繁殖。

作爲高山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雪豹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高山生態健康水平。然而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雪豹面臨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爲易危物種。

作爲雪豹在東亞的重要棲息地,賀蘭山在20世紀50年代後就再未見雪豹蹤跡。

1988年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後,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岩羊種羣迅速增長,2018年增至4萬隻。“但因爲缺少頂級捕食者,岩羊對植被構成了過大壓力,這促使我們考慮引入雪豹以恢復生態平衡。”朱亞超說。

就在着手前期研究工作時,2020年9月,賀蘭山上佈設的一臺紅外相機意外捕捉到一隻雪豹的身影,令朱亞超等科研人員熱血沸騰:“時隔近70年重現,一開始沒人敢相信,這個發現讓我們信心倍增!說明雪豹在這裏可以生存,也加速了項目進程。”

在保護區內的雪豹保護研究基地,一座依山而建的訓練場中,有兩隻雪豹正在進行適應性訓練。圍欄沿山勢起伏而建,山上專門開挖了岩石洞穴。上午時分,監控畫面顯示這兩隻雪豹正在洞中休憩。

“雪豹晝伏夜出。”朱亞超解釋道,“我們重引入的6只雪豹,都是從甘肅、西藏、新疆等雪豹種羣穩定的區域,通過野外救護、安全轉運來的健康個體。”

在全球範圍內,頂級捕食者的重引入案例十分稀少,而雪豹作爲生活在極端環境下的特化物種,更沒有成功先例可循。

“這意味着中國團隊在進行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每一步都需要自行探索和驗證。”參與工程的雪豹研究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時坤說。

在時坤看來,賀蘭山雪豹重引入工程有更深遠的意義:“賀蘭山地處全球雪豹南北兩大種羣的潛在擴散路徑上,是至關重要的生態廊道樞紐。在此建立穩定種羣,相當於在南北兩個巨大的‘生態島嶼’之間建立了中繼站,這將有望促進南北種羣間的遷移和基因交流,緩解因棲息地破碎化導致的種羣孤立和遺傳多樣性衰退問題。”

賀蘭山共建設了4處訓練場地,每處面積都在2萬平方米以上。雪豹在這裏經過數月訓練,評估達標後才能放歸自然。來自北京陸橋生態中心的專業人員常駐賀蘭山,負責雪豹的個體適應性及野化訓練。

獸醫張景文負責制定雪豹的“培訓食譜”,她對去年5月從西藏救護的幼豹“巴珠”格外關注。“這隻與母親失散的雪豹被牧民救助收養,尚未掌握完整的野外捕食技能。我們循序漸進地訓練,從投餵生鮮肉到活雞、活羊,逐步喚醒它的野性本能,預計明年春季就能迴歸自然。”

經過專家團隊前期充分的科學論證,2021年9月,在國家林草局的指導下,賀蘭山首次成功放歸了在內蒙古救助的一隻雪豹。

“數據顯示它們整體狀態良好,目前我們已經實現短期目標,成功建立起了一個雪豹奠基種羣,中期目標是種羣的自然繁衍與穩定增長。”朱亞超告訴記者,每隻放歸的雪豹都佩戴着衛星定位項圈,一定時期後就會自動脫落。同時,科研人員還在山上佈設了500多臺紅外相機,實現對雪豹種羣動態的精準監測。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中國雪豹種羣數量由2013年的約2500只增長至約5000只,棲息地面積擴大至208萬平方千米,目前已建成2個國家公園和78處重要棲息地,總面積超過83萬平方千米,近40%的潛在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保護雪豹不僅是在拯救一個物種,更是在守護整個高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雪豹的命運,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們自己的命運。”時坤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