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珉:用畫筆繪就鄉村的詩意與溫情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圖畫書作家周虹珉在接受環球網的採訪中分享了她的創作經歷與感悟,讓我們得以深入瞭解這位用畫筆勾勒出中國傳統鄉村與民居之美的藝術家。從語文老師到動畫設計師,再到插畫師與圖畫書創作者,周虹珉在不同的職業道路上汲取養分,最終將它們融入到自己的圖畫書創作中,爲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扇通往傳統文化世界的大門。

環球網:您曾經的職業經歷對您現在的創作產生了哪些獨特的影響?

周虹珉:我最初是一名語文老師,幾年後因爲興趣使然,辭職進入了動畫行業,做了七八年的動畫設計師,後來孩子出生,爲了方便照顧,就轉行做了插畫師,同時在畫室兼職做美術老師,大約十年後,覺得積累得差不多了,就嘗試了繪本創作,有了第一本書《新房子》。

可能是動畫行業的相關訓練,我在創作繪本的過程中對細節的關注,畫面的前後銜接,故事的連續、流暢都會多些關注;因爲有長期跟孩子們打交道的經驗,也會特別注意分解故事中的知識點,盡力使故事簡潔明確便於理解,又樂意設計相應的深度,添加儘量多的細節,滿足孩子們的探索欲。

環球網:您的圖畫書創作風格獨特,既有細膩的情感表達,又有對中國傳統元素的巧妙運用。這種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周虹珉:我對歷史、地理、人文一直有長久的興趣,尤其愛去鄉村遊歷,每次長途跋涉之後看到大山裏的村落,總覺得驚歎不已,古老滄桑的房舍,炊煙裊裊的生活,說着方言的樸素老人和天真的孩童,和我們一樣的過着日子,又和城市裏的模式化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別。所以當有機會來創作一本關於民居建造的科普繪本的時候,我不太滿足於僅僅着眼在民居建造本身,一座民居應該是一個故事的載體,它會述說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孩子的出生,家人的老去,長輩的寄託,某些精神的傳承……

我很想借着繪本來跟孩子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關於村莊,關於房子,關於房子裏生活的人們,我想他們會感興趣的,就好像我在童年藉着閱讀滿足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一樣。

環球網:在創作“我的家在中國”中國特色民居系列圖畫書時,您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您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有沒有一些讓您印象深刻的突破時刻?

周虹珉:“我的家鄉在中國”系列圖畫書是一套寫給3—11歲兒童的中國特色民居圖畫書,介紹了陝西地坑院、貴州侗寨、內蒙古東部蒙古包、福建客家土樓這四個不同地域的特色民居。通過對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四地不同地域、民族特色民居建築形態的建造過程和當地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解讀,展現了中華大地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生活技藝和生存智慧。爲了能夠真實表現這些古老而具活力的村莊,同時還要科學嚴謹的呈現當地民居的營造過程,繪本的準備工作是大量和煩瑣的,除了會去當地採風,實際體驗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還要藉助電視劇,紀錄片去了解整個地區的民俗文化的全貌,以便能提煉出最經典的鄉村風貌,而建造技藝這一部分則是參考不少於兩本或以上的專業書籍,以獲得足夠多的技術支持,這些準備工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後能取用的僅僅是提煉出的一小部分資料,而我是樂在其中的,因爲這樣的機會也能滿足我的探索欲。

小小的一個繪本頁數有限,科普的內容是重頭戲,必須安排足量的比例。如果民居營造的過程是繪本的“乾貨”的話,圍繞它的關於孩子和他的家庭以及整個村莊的故事就是包裹這個果仁的柔軟的果肉,賦予了理性的科普內容以溫柔的人文關懷,這份溫情的關於村莊的表達如果不夠多,我也是不忍心的,於是我安排了一個足足四頁的大跨頁,把整個村莊,每一戶人家都安排進去,不只是村莊,還有山林,田野,溪水,梯田……村莊裏的人家,勞作的、閒談的村民,戲耍的孩童,以及盡力“塞”進去的足夠多的細節。

環球網:“我的家在中國”系列圖畫書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新的嘗試和突破?

周虹珉:這一系列的繪本爲了形成內在的延續性,在敘事結構上是保持一致的。我設計了一個圍繞這個建築的小家庭的故事,同時也用一個更廣的視角來呈現整個村莊的生活形態。

至於要論繪畫技巧,這套書是很簡單的,只是水彩和鉛筆,偶有彩鉛補充。在風格上也以寫實爲主,甚至還會故意保留一些質樸不修飾的痕跡,人物造型也會有些土氣。畫面的安排上,我也盡力做到張弛有度。特別是描述關於建築營造的過程、細節,那是要去掉背景,凸顯主題的。但是節制的表達之間,又忍不住要給孩子們安排一頓大餐過個癮,這其實也是爲了給我的表達欲一個出口,於是每本書必有一個大跨頁,這也算一個用心的設計吧,唯有如此,纔算表達到位了。

建築不只是磚瓦土石的搭建,它其實是人類情感的庇護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鄉村建築之於人,是家族生活的一部分,古老鄉村的羣居形態極具活力,延續百年而依然生機勃勃,久居城市或偏居一隅的我們如果能借這一系列圖畫書深入瞭解之,又能啓發小讀者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