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信息通信運營商通過系統佈局農業新基建、大模型與新場景,以數據重構農業生產邏輯,以算法優化農業要素配置,以算力釋放農業全鏈效能,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爲核心驅動,通過數字技術融合應用,重構農業生產要素與生產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質量效益和生態可持續性的新型生產力形態。運營商驅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邏輯,在於整合“雲網安算存端”全棧能力,以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爲抓手,構建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與智能決策體系,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數字化重構與全流程協同,助力農業實現從經驗主導向數據驅動、從粗放經營向智能管理的根本性轉變。
推進農業新基建,築牢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底座。農業新基建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底層支撐,其本質是通過通信網絡、算力設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重構農業生產要素的聯結方式。一方面,運營商加快推進農村5G、千兆光網等高質量網絡建設,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開通的5G基站突破425.1萬個,實現“鄉鄉通5G”;另一方面,運營商全面優化算力基礎設施佈局,截至2024年底,向公衆提供服務的互聯網數據中心機架達83萬個,通過智能算力調度、算網深度融合等方式靈活滿足農業差異化需求。以“網絡+算力”雙輪驅動,運營商加快完善農村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體系,有效助力農業各類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與優化配置,爲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奠定堅實基礎。
應用農業大模型,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核心動能。農業大模型通過對海量農業數據的學習訓練,構建起復雜的農業知識圖譜與智能分析決策系統,重塑農業生產力的價值創造範式。近兩年,運營商依託“數據+算法+算力”三位一體優勢,加快推動大模型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2025年2月,中國電信發佈“雄小農”農業大模型,依託“星辰·神農一號大模型”,融合DeepSeek-R1大模型增強推理、決策能力,集成農技知識圖譜、多模態病蟲害識別引擎、農產品價格預測模型及政策智庫平臺四大核心技術,實現農業全鏈條數字化重構。2024年11月,中國聯通發佈“元景范蠡”大模型,覆蓋水產養殖的全維度、全生命週期,實現漁業59個品種全場景應用。運營商以人工智能打造農業新工具,通過算法創新將隱性農業知識轉化爲顯性生產力,有效釋放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潛在價值,實現科技創新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拓展農業新場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價值空間。農業新場景驅動技術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向價值鏈縱深延伸的關鍵載體。運營商通過“技術融合+模式創新”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中國電信在助力上海嘉定無人農場建設過程中,打造了集RedCap+視頻+AI於一體的感知監測體系,實現水稻從種植、耕種到管收的全程無人化精準作業,相同作業條件下人員減少30%,土地利用效率提高2.3%,單位面積水稻產量提升約2%。在農文旅融合領域,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打造“智遊青海”文旅公共服務平臺,整合餐飲、住宿、交通、景點遊覽、購物、娛樂等功能,不僅爲遊客提供全方位服務,還爲青海湖文旅的監管、決策、運營提供科學依據。運營商持續拓展農業新場景,將數字技術轉化爲價值創造工具,助力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躍升。
通過新基建築牢底座、大模型激活動能、新場景拓展空間,運營商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起“連接—智能—價值”的賦能體系。未來,隨着6G、AI Agent等技術的突破,農業生產力邊界將進一步擴展,運營商也將持續發揮雲網資源協同優勢與數字技術集成創新能力,爲鄉村全面振興與農業強國建設注入更強勁的科創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電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