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喬展示中國電信博物館官方小程序的AI講解功能。
“什麼是水線?是放在水裏的嗎?”“李鴻章爲什麼把電報局建在天津而不是北京?”“人工坐席交換機是怎麼工作的?”“搖把子電話是怎麼撥號碼的?”1月19日,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的中國電信博物館裏,觀衆追着張雲喬提問。這是寒假的一天,帶孩子的父親、年輕的情侶、慕名而來的通信愛好者,都化身成了“好奇寶寶”。
張雲喬是中國電信博物館的講解員,像這樣的提問,有過上百場講解經驗的她已經駕輕就熟,應對得當。中國電信博物館展陳的是電信業的百年發展史,專業程度高,有很多技術知識,張雲喬和講解員團隊會根據不同觀衆的身份,爲其量身定製講解內容。比如面對學生,就聚焦設備的使用原理,多講故事;面對更專業的觀衆,就可以在技術層面作更深入的展開。
“嘀嘀——嘀——”在張雲喬的引導下,五年級的小學生天樂坐在了發報機模型前,根據屏幕上的提示開始發電報,一組發完,屏幕顯示“10分”。天樂開心地笑了。張雲喬隨即向觀衆解說:“這組電報的內容是新中國成立前夕地下通信工作者李白烈士發出的最後一份電報‘VVV’,這是雙方事先約定的信號,代表遇到危險,電臺靜默,停止通信。”
在中國電信博物館,清代的龍圖案電話機、紅軍時期的“半部電臺”、20世紀90年代的“大哥大”等,都是觀衆感興趣的藏品。
除了通信業百年發展史中的重要文物、文獻資料,博物館裏還有很多互動項目:可以親手體驗的發報機模型、模擬航行旗語的大屏幕、戴上就可以看到文物“前世今生”的AR眼鏡,都深受歡迎。
爲了迎接寒假和春節的到來,中國電信博物館還在官方小程序推出了AI大模型應用,大模型中錄入了館內展出的全部37個講解點的287件文物展品及100多張重點照片資料。觀衆可以在小程序中提問,隨時獲得AI大模型的解答。這是國內首批博物館應用AI大模型。小程序還有“地磁講解”功能,觀衆走到文物前,地磁設備就會通過藍牙定位感應到位置,小程序隨即自動啓動相關文物講解,做到“參觀者走到哪裏,講解就推送到哪裏”。
“今天的紀念門票是哪款?上面的藏品是什麼?”一位觀衆來到博物館的諮詢臺,興沖沖地問。春節前夕,中國電信博物館推出了“百年電信”AI功能體驗推廣活動,現場掃碼使用AI功能觀展並進行分享的觀衆可以獲得限量版紀念門票。中國電信文史中心(電信博物館)主任孔繁傑介紹,蛇年春節期間,博物館還會響應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裏過大年”的號召,推出“靈蛇獻瑞——智遊百年·電博AI新春探索之旅”系列活動,例如寫春聯、蓋蛇年紀念章、領福袋、AI漫遊等。每天博物館還會推出科普小課堂,教孩子們組裝電報機模型,科普電信小知識等。這些活動提高了博物館裏年味兒的科技含量,吸引了更多對通信和文博感興趣的人。
據瞭解,作爲擁有1萬多件藏品的國家級信息通信行業綜合性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中國電信博物館致力於建設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和企業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館持續提升參觀接待服務水平,2024年全年接待團體參觀近400場,開展週末公益講解100餘場,全年累計接待觀衆近3萬人。同時,博物館還紮實開展社教活動,推出“翼起愛科學”科普品牌,例如在“5·17”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面向10餘所高校推出“科學夢想啓迪未來”研學營活動,吸引3000多名在校學生參與;暑假期間,在全國28家中國電信旗艦級營業廳開展130餘場科普公益活動,推動科普工作走向基層;9月舉辦“網絡安全守護者行動——2024年全國科普日‘翼起愛科學’系列科教課程”活動,線上線下同步直播,全國超過43萬人次參與。
乘着新年的東風,藉助AI的力量,電信博物館裏年味兒愈濃,營造滿滿科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