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張陽】11月5日-10日,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愛立信連續第八年亮相這一國家級開放平臺。作爲唯一一家全程參與中國從1G到5G網絡建設的外資通信設備企業,愛立信不僅帶來了其在全球範圍內落地的80餘個差異化連接案例,更展示了AI與網絡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在媒體溝通會上,愛立信東北亞區副總裁吳立東、中國區CTO王浩博、中國區行業方案技術總監王中圍繞“差異化連接”“AI 與 Networks”“5G專網”等核心議題,系統闡述了愛立信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思考與實踐路徑。

從“賣流量”到“賣服務”:差異化連接破局運營商增收困局
當前,全球5G網絡建設已取得規模化進展,但運營商普遍面臨“增量不增收”的行業困境。即便在中國這樣的網絡領先市場,三大運營商的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值)也增長乏力。對此,吳立東直言:“5G技術能力強勁,但運營商仍沿用4G時代的流量售賣模式,服務同質化嚴重,這是問題的核心。”
愛立信提出的差異化連接方案,爲破解這一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吳立東解釋,差異化連接的本質是從“售賣連接”轉向“售賣服務”,如同高速公路爲特殊車輛開闢專用通道,針對不同應用、不同用戶的網絡需求提供定製化服務。“視頻點播與直播對時延、帶寬的要求不同,具身智能設備需要更高的上行帶寬,若統一分配網絡資源,必然造成浪費。”
對於6G的發展規劃,吳立東透露,愛立信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6G規模商用。“6G的核心網將基於5G SA演進而來,會具備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更豐富的業務支撐能力。現在投資5G SA,不僅能挖掘5G-A的網絡價值,也能爲6G奠定堅實基礎。”王浩博補充道,6G的核心內涵是“Compute fabric”,即把計算任務部署到雲、邊緣、端側的最優執行位置,綜合考量任務價值、精度要求與時延等因素。
王浩博補充道,差異化連接的核心價值在於讓用戶爲體驗、可預測性和可控性付費。“就像天氣APP的付費訂閱服務,付費用戶能獲得更精細的差異化的區域預報,而不是一個城市的整體預報,以提升對工作、生活安排的掌控感。移動通信領域同樣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定製差異化連接服務,而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比如提前告知用戶地鐵出行中的網絡體驗情況,這種預判本身也很具備價值。”他強調,這一模式並非針對某一代網絡技術,而是整個行業商業模式的突破性升級,將貫穿5G、5G-A到6G的全週期。
AI與網絡雙向賦能:構建“意圖驅動”的自智網絡
如果說差異化連接是商業模式的突破,那麼AI則是實現這一突破的技術引擎。王浩博提到:“AI已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由此愛立信提出“Networks for AI”與“AI for Networks”雙向賦能理念,既讓網絡更好地適配AI應用,也藉助AI破解網絡管理的複雜性難題。

王浩博認爲,隨着4G、5G、5G-A多網絡制式並存,以及物聯網終端的持續增長,網絡架構日益複雜。“到2030年,全球網絡流量年均增長率將達19.8%,物聯網終端年均增長率超10%,僅靠人力已難以應對網絡的規劃、維護與優化。”在此背景下,AI成爲網絡運維的“關鍵助手”。
目前,愛立信已助力馬來西亞DNB、丹麥TDC兩家運營商的網絡達到TM Forum L4級自智水平認證,這是當前行業內的最高級別。吳立東分享了三組核心數據:AI可提前預測95%以上的網絡故障,使頻譜與容量效率提升約15%,幫助網絡降低14%的能耗。“我們在無線設備層面採用AI原生設計,將算法深度集成於硬件;在網絡管理層面打造專屬平臺,通過多個AI智能體分別負責性能提升、能耗優化、故障管理等工作。”吳立東說。
5G專網與新型終端:拓展連接的價值邊界
面向To B市場,5G專網成爲愛立信的重點佈局方向。王中介紹,愛立信的EP5G專網方案已在全球多個高端製造場景落地,空客漢堡生產基地、圖魯茲生產基地均部署了該方案,未來還將延伸至西班牙、英國等國的空客工廠。“空客對網絡安全要求極高,5G專網能爲其生產線提供穩定、可靠的連接支撐。”此外,愛立信還爲奔馳、寶馬、捷豹路虎等汽車製造商打造了工廠5G連接方案。
在具體應用中,5G專網展現出獨特價值。以阿特拉斯·科普柯的智能扭力扳手爲例,通過搭載5G模塊,實現了扭矩參數的遠程下發與自動控制,相比WiFi連接,抗干擾能力更強、管理更簡便,還能實現跨車間漫遊。在英國SailGP賽事中,愛立信的5G專網既爲帆船提供數據採集服務,每天傳輸數百億個數據點,也通過切片技術讓觀衆獲得第一視角觀賽體驗。
針對當前熱門的具身智能、AI眼鏡等新型終端,王中分析了其網絡需求特點:“具身智能設備需要將傳感器採集的數據上行傳輸至後端系統,對上行帶寬要求更高;AI眼鏡等終端則需要低時延網絡支撐,以實現與大模型的實時交互。”他透露,目前AI眼鏡多通過手機轉接網絡,未來隨着重量、耗電、發熱等技術問題的解決,將可以直接集成5G或6G模塊。

吳立東預測,未來不會出現單一的“殺手級應用”,而是一批基於AI的新型終端和應用集羣。“智能汽車、機器人、XR設備等都將帶動網絡需求升級,終端與網絡之間將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中國市場機遇與挑戰:從規模領先到價值引領
作爲全球網絡基礎設施成熟度排名第一的市場,中國在5G SA(獨立組網)建設、To B應用探索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吳立東表示,中國5G建設從起步階段就直接採用SA模式,這使得國內在To B領域的應用實踐領先於全球,衆多國外運營商紛紛前來學習經驗。
但中國市場也面臨獨特的挑戰。王浩博表示,中國國土面積廣闊、用戶基數龐大,差異化連接業務的全國推廣需要複雜的網絡配置與分階段推進。“單個城市試點容易見效,但要實現全國一體化部署,需要運營商、設備商、終端廠商等多方協同。”
對於6G的發展規劃,吳立東透露,愛立信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6G規模商用。“6G的核心網將基於5G SA演進而來,會具備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更豐富的業務支撐能力。現在投資5G SA,不僅能挖掘5G-A的網絡價值,也能爲6G奠定堅實基礎。”王浩博補充道,6G的核心內涵是“Compute fabric”,即把計算任務部署到雲、邊緣、端側的最優執行位置,綜合考量任務價值、精度要求與時延等因素。
針對近期備受關注的eSIM業務,王中與王浩博分析認爲,eSIM在技術上具備便捷性、節省機身空間等優勢,契合手機輕薄化發展趨勢,但國內推廣需要循序漸進。“運營商需考量消費者接受度、市場管控、反詐等因素,且國內手機銷售以線下獨立渠道爲主,與國外運營商主導銷售的模式不同,這也影響了eSIM的推進節奏。”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已開啓蘋果手機的eSIM服務,全面普及仍需政策完善與市場培育。
站在進博會這一開放窗口,愛立信傳遞出清晰信號:中國不僅是重要市場,更是創新策源地。依託完整的產業鏈、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與旺盛的應用需求,差異化連接與AI融合有望在此獲得商用的成功,推動中國移動通信產業從“規模領先”邁向“價值引領”。正如吳立東所言:“中國擁有滋養產業發展的豐厚沃土。愛立信願繼續做這片沃土上的耕耘者,與各方共建數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