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精密注資15億美元加碼印度iPhone產能 蘋果供應鏈南遷再提速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5月20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iPhone核心代工廠鴻海精密工業公司通過其新加坡子公司,向印度子公司注資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21億元),用於提升印度工廠的iPhone組裝產能。

根據交易所文件,鴻海此次投資已獲新加坡子公司執行,資金將主要用於擴建位於印度南部的核心組裝基地。鴻海在印度欽奈與班加羅爾的工廠總建築面積已達250萬平方英尺,其中班加羅爾新廠投資額高達26億美元,計劃2025年實現年產2500萬至3000萬部iPhone。此次注資後,印度工廠的產能將進一步向美國市場年供6600萬部iPhone的目標逼近。

市場分析指出,鴻海加碼印度產能的直接動因是蘋果供應鏈的持續南遷。受中美貿易摩擦及印度PLI(生產關聯激勵)計劃推動,美國對印度進口智能手機實施零關稅,而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使印度承接iPhone產能的成本優勢凸顯。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的過去12個月內,印度組裝的iPhone總價值達220億美元,同比激增近60%。

值得注意的是,鴻海並非孤軍作戰。據外媒報道,塔塔集團電子製造部門通過收購緯創資通印度業務及運營和碩聯合科技工廠,已成爲蘋果在印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兩大代工商的協同佈局,使印度蘋果相關廠區總面積突破400萬平方米,超越鴻海中國深圳龍華廠規模,初步具備覆蓋美國市場年需求的產能基礎。

然而,印度工廠的短板仍不容忽視。華泰證券報告顯示,儘管印度已實現iPhone 15/15 Plus標準版本地化生產,但Pro系列等高端機型仍面臨工程技術協同不足、良率波動、供應鏈響應滯後等挑戰。新機上市初期對量產速度與品控要求嚴苛,而印度工廠在自動化水平、產線調試周期等方面與中國存在代際差距。業內預計,未來1至2年內iPhone首發階段主力供應仍將由中國完成,印度工廠或在新機上市後3至6個月逐步承接增量訂單。

供應鏈轉移的另一焦點在於零部件本土化率。儘管印度通過SPEC 2.0計劃推動手機整機本地化生產,但攝像模組、聲學器件、OLED面板等核心組件仍高度依賴中國、韓國及越南企業供應。2024年數據顯示,印度零部件本土化率僅35%,遠低於2027年60%的目標。華泰證券認爲,即便未來印度整機產能佔比提升,核心零部件供應鏈仍將以中國爲主。(青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