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73%的企業急需AI人才,但75%的企業招不到人。”亞馬遜雲科技與Access Partnership聯合發佈的這組數據,揭示了全球AI浪潮下的殘酷現實——技術迭代的速度遠超人才供給。當ChatGPT掀起生成式AI熱潮時,企業突然發現,最稀缺的不是算力或數據,而是能駕馭這項技術的人。
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亞馬遜雲科技於2023年啓動的“AI就緒(AI Ready)”計劃提前一年完成目標:截至2024年底,爲全球200萬人提供免費AI技能培訓。這一成績不僅凸顯了企業對AI人才的渴求,更揭示了技能培養的新邏輯——AI普惠化學習、跨職能協作、敏捷培訓體系,或許纔是破局關鍵。
亞馬遜 “AI就緒”計劃始於生成式AI爆發的初期。2023年,亞馬遜宣佈將在2025年前爲全球200萬人提供免費AI培訓。但僅用一年時間,這一目標便宣告完成,速度遠超預期。其背後的驅動力直指兩大趨勢:一是企業焦慮的集中爆發。Access Partnership研究顯示,到2028年,AI技術將在中國企業普及,但人才缺口導致平均薪資溢價33%,企業“搶人”成本激增。
二是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轉變:亞馬遜雲科技通過社交媒體(如YouTube、B站)、流媒體平臺(如Twitch)觸達近百萬人,靈活的學習模式將培訓效率提升數倍。
這場“閃電戰”不僅是一場規模化的教育實驗,更是一場關於AI人才戰略的認知升級——企業需要的不是少數精英,而是全員AI化。
企業和管理者應該如何把握AI的機遇,培養更多具備AI技能的員工?亞馬遜雲科技全球拓展賦能副總裁Maureen Lonergan揭示了在踐行 “AI就緒”承諾過程中產生的AI人才培養四大關鍵趨勢:生成式人工智能適合所有人,而不僅是專業技術人士;提示詞工程是一項必備技能;社交媒體是技能提升的加速器;新產品需配套新培訓。
這也揭示了亞馬遜雲科技能夠提前完成數據指標的原因:過去,技術創新往往被侷限在IT部門,但生成式AI徹底打破了這一範式。亞馬遜雲科技最受歡迎的課程《生成式人工智能入門——無限可能的藝術》並非面向工程師,而是爲市場、運營、設計等非技術崗位設計。
“不會寫提示詞的人可能被淘汰”不再是一句空話。亞馬遜雲科技的提示詞工程課程在2024年爆火,原因在於:生成式AI的輸出質量高度依賴指令的精準度。例如,同樣的AI工具,模糊的指令可能生成一篇平庸的文案,而經過優化的提示詞卻能輸出媲美專業策劃的方案。
單一的線下培訓難以滿足AI技術日新月異的需求。亞馬遜雲科技發現,除了提供線下培訓,YouTube、B站等社交媒體渠道,以及亞馬遜雲科技Training Live等流媒體平臺開展的數字化學習,也是AI培訓備受歡迎的渠道,更加受到如今年輕職場人士的歡迎。這種個性化、“按需學習”模式不僅降低了學習門檻,更通過 “即時反饋”的學習模式,提升學習者對AI技能掌握的效率及學習參與度。
同時,AI技術的迭代速度倒逼企業建立“技術-人才”同步機制。當亞馬遜雲科技推出生成式AI助手Amazon Q時,配套的培訓課程同步上線。在過去一年,亞馬遜雲科技已經發現培訓課程需要與新的產品和服務同步開發,並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變化而持續更新。這能保障員工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學習,並通過縮短價值實現時間、降低應用障礙,有效推動企業業務的成功。
在本地市場和客戶的需求,AI人才困境更爲複雜:一方面,企業對AI應用場景的需求更多元;另一方面,傳統行業快速轉型中的“數字鴻溝”更顯著。
對此,亞馬遜雲科技的破局策略包括:通過推出一系列AI知識培訓課程,如“商業應用”與“技術開發”雙軌課程,幫助企業和員工強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並有效提升生產力。
當技術紅利逐漸消退,人才的“自進化能力”將成爲企業勝負手。一家企業能否存活,取決於它能否比競爭對手更快學習。亞馬遜雲科技對於AI人才培養的洞察揭示了一個核心邏輯——AI人才瓶頸的根源不在供給不足,而在培養範式滯後。
對此,企業可採取三步策略:從“選人”到“育人”:與其高薪挖角,不如將培訓納入核心戰略。建立“技術-業務”融合團隊:讓業務部門主導AI應用場景開發,IT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打破內部壁壘。同時,投資敏捷學習基礎設施:搭建內部知識庫、開發微課系統、引入AI學習助手,讓員工能隨時隨地“按需充電”。
從行業來看,當前,全球頭部科技企業正通過多元化策略構建AI人才生態,以應對技術迭代與產業變革需求。其培養模式呈現校企聯動、分層推進、生態共建三大特徵。
未來,企業或將加強AI倫理課程設計,構建“學術導師+產業教練”的雙軌培養機制,並通過政企合作擴大普惠性技術培訓覆蓋面。頭部企業的實踐表明,AI人才培養已從單一技能傳授轉向“技術+場景+責任”的系統性塑造。
在亞馬遜雲科技全球拓展賦能副總裁Maureen Lonergan看來:“生成式AI是我們此生將見證的最具影響力的技術。。只有當員工和管理者都能安全、負責任地駕馭、構建與創新這項技術時,其價值與潛力才能持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