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或許沒有價值判斷但平臺要有”:淘寶率先打擊AI假圖背後的行業啓示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當AI成爲商品“照騙”幫兇,誰來守住電商的底線?

一張絲綢變抹布、模特“換臉”成虛假宣傳的商品圖,正讓無數消費者陷入“貨不對板”的信任危機。隨着AI技術井噴式發展,電商領域悄然滋生出一條利用AI僞造商品圖片的灰色產業鏈。面對這一亂象,淘寶近日率先出手,發佈電商行業首個AI假圖治理規則,並已攔截超10萬張虛假圖片。

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捍衛,更是對行業價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啓示:“AI或許沒有價值判斷,但平臺一定要有價值取向。”

據瞭解,淘寶此次發佈的平臺新規直指AI假圖的核心問題——“失真”。規則明確禁止商家使用AI技術合成顯著偏離商品真實效果的圖片,包括材質不符、效果誇大、場景違揹物理規律等典型亂象。同時,平臺通過“源頭攔截”“存量清理”“標識提醒”三大手段,構建起AI假圖的立體化治理體系。

更值得關注的是,淘寶同步向全行業發出倡議,呼籲共同規範AI圖片使用,保障商品信息真實性。這一行動不僅填補了行業治理的空白,更釋放出明確信號:技術創新的邊界,應由責任與規則來劃定。

事實上,AI假圖的泛濫,本質是技術濫用對商業生態的侵蝕。

對消費者而言,AI假圖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視覺騙局”。 社交平臺上,“下單時‘仙氣飄飄’,收貨時粗製濫造”等針對AI假圖的吐槽屢見不鮮。更有商家利用AI生成根本不存在的“夢幻植物”或虛構使用場景,誘騙消費者衝動下單。這種虛假宣傳不僅侵害知情權,更透支了用戶對電商平臺的信任。

對原創商家而言,AI假圖則是“剽竊的加速器”。 一些不良商家只需通過AI簡單換背景、改模特,便能將原創設計“山寨化”,甚至批量複製整個店鋪。原創商家苦於維權成本高、舉證難,而AI技術的低門檻讓盜圖成本趨近於零,進一步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消費者投訴中“虛假宣傳”佔比超6%,其中AI假圖貢獻了相當比例。這場技術濫用狂歡的背後,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淘寶治理AI假圖並非孤立行動。今年以來,其接連重拳整治惡意羊毛黨、打擊惡意店羣,並推出扶持原創商家計劃。這一系列動作背後,是平臺對電商行業底層邏輯的重新定義——從流量爲王轉向品質爲王。

AI假圖的根源,在於部分商家試圖以低成本“視覺包裝”掩蓋產品力不足。而淘寶通過技術攔截與規則約束,迫使商家迴歸“真材實料”的競爭軌道。正如平臺負責人所言:“AI應該用於提升消費體驗,而非成爲黑灰產的工具。”

淘寶新規發佈後,一些商家也主動跟進發聲,表示支持平臺抵制AI假圖,尤其是原創商家,認爲此舉可以爲他們爭取到更多的生存發展空間。在社交平臺上,一些消費者也拍手稱讚,相信市場終將獎勵那些堅守品質的“笨功夫”。

2023年被稱爲“AI元年”,眼下的2025年,我們更是在見證AI應用大規模落地的進程。與此同時,技術的雙刃劍效應愈發凸顯。是技術至上還是安全爲先,在這場全球性爭論中,淘寶的治理實踐給出了平臺答案:技術或許做不了價值判斷,但運用技術的人與平臺必須有價值取向。

國家政策層面,《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強調AI應用需以保障消費者權益爲前提。而淘寶的主動作爲,正是將政策精神轉化爲行業規則的關鍵一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陳麗芬指出:“淘寶等電商平臺加強行業自律,制定打擊AI假圖的治理規則,在AI向善方面做出表率,有利於營造良好的行業競爭生態,優化消費環境。”

當AI深度融入商業,平臺必須成爲“守門人”,在創新與規範之間找到平衡點。

淘寶的探索也爲行業提供了三重啓示:在技術爆發期,平臺需前瞻性制定治理框架,避免“先污染後治理”;善用技術,比如淘寶識別假圖用到了算法模型,以技術治理技術濫用,並以人的價值判斷爲尺度治理,構建動態防禦體系;單打獨鬥難以根除亂象,需推全行業的協作和共識。

隨着AI技術向視頻、直播等領域滲透,電商平臺的治理挑戰將更加複雜。但萬變不離其宗——唯有堅守“真實”底線,才能讓技術真正服務於人。

可以看到,AI技術正在重塑商業世界,但越是如此,越需要警惕“技術至上”的陷阱。淘寶對AI假圖的整治,不僅是對行業亂象的治理,更是對平臺責任的重新定義。當每個參與者都能以“價值取向”校準技術航向,我們纔有底氣說出:AI時代的電商,不是“濾鏡下的虛假繁榮”,而是“真實品質的星辰大海”。(勃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