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關鍵詞之“AI治理”:人工智能要應用與治理平衡推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3月28日消息,在全球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已成爲最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近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的“AI:如何做到應用與治理的平衡推進?”分論壇舉行。此次論壇聚焦於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及其帶來的安全和治理挑戰。當人工智能越強大時,其治理和安全問題就越爲重要。此次論壇從更廣闊的框架出發,將人工智能的安全治理與技術進展置於重要的位置進行討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指出,過去一年中,人工智能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推理階段和DeepSeek的出現。張亞勤強調,DeepSeek是中國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貢獻,其開源模式和高效資源利用爲行業帶來了新的變革。

張亞勤還提到,人工智能正從信息智能向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轉變,如無人駕駛和人腦接口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他提醒,隨着人工智能能力的提升,其安全和治理問題也日益凸顯。

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張亞勤對智能體帶來的風險進行了評估。他指出,智能體能夠自我規劃、學習和試點,但其路徑不可控,帶來了未知的風險。張亞勤認爲,智能體的使用需要設置紅線,如禁止自我複製,以降低安全風險。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曾毅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的技術融合趨勢。他指出,符號主義和連接主義的融合在工程應用中展現出巨大潛力。曾毅強調,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受到自然機制的啓發,如人類大腦的路由機制,這將推動人工智能在科學上的重要進展。

曾毅還分享了關於人工智能安全與發展的新發現。他指出,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安全能力,並不會對其求解能力產生顯著影響。這一科學突破錶明,安全和發展並非相互掣肘,而是可以協同推進。

芬蘭前總理阿霍從歷史經驗出發,探討了人工智能國際合作的可能性。他指出,技術的發展速度往往快於人類的理解,這需要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阿霍建議,通過建立類似移動技術標準的國際共識,推動人工智能的合理治理。

vivo首席安全官魯京輝從產業角度分享了對人工智能治理的看法。他指出,產業界在關注創新的同時,也需重視安全性。魯京輝強調,全球治理模式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工智能治理的複雜性,需要動態、敏捷的治理模式來應對。

最後,各位嘉賓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和治理提出了總結性建議:聯合國可作爲共識平臺,但需多元機構共同參與;建議建立技術標準機構和政策協調機構,以應對全球挑戰。(青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