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規模飆升 亞馬遜雲科技靠基建搶佔市場了

環球網財經中心《環球問策》系列報道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當全球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時,雲計算已成爲數字經濟的“水電煤”。IDC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規模將飆升至1880億美元,而亞馬遜雲科技(AWS)再次以“雙維度領導者”身份登頂。

值得關注的是,龐大的市場規模意味着雲計算企業需持續擴容數據中心、服務器集羣等基礎設施。隨着AI算力、綠色數據中心等新需求湧現,基建與市場的共生關係將更加緊密。雲計算企業都在加強自身在基建設施方面的佈局,以期抓住IaaS市場發展紅利。

IDC指出,AI正在從硬件投資、運營效率、安全升級、資源優化等多維度重構雲基礎設施。企業需求已從“基礎算力租賃”轉向“AI驅動的基礎設施服務”,這對雲廠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專用芯片、超大規模網絡、全棧安全能力、全球化覆蓋,缺一不可。

作爲全球頭部企業,亞馬遜雲科技在行業內的優勢正源於其提前押注AI基礎設施的“硬核創新”。從自研芯片到10P級網絡架構,從液冷數據中心到自動推理安全技術,亞馬遜雲科技正在打造一個“爲AI而生”的雲底座。正如IDC分析師Dave McCarthy所言:“亞馬遜雲科技的服務廣度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爲需要先進雲能力企業的首選。”

從芯片到網絡全棧,亞馬遜雲科技早已構建自己的技術“護城河”。在雲計算行業,芯片是決定算力成本與性能的“命門”。亞馬遜雲科技早在2018年便推出首款自研芯片Amazon Graviton,此後持續迭代,形成Amazon Graviton(通用計算)、Amazon Trainium(AI訓練)、Amazon Inferentia(AI推理)三大產品線。

2024年發佈的Amazon Trainium2芯片,直接將AI訓練性價比提升30%~40%,單實例算力達20.8 Petaflops,可支持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將量產的3納米工藝Amazon Trainium3,性能預計再翻4倍。這一佈局不僅降低了客戶成本,更讓亞馬遜雲科技擺脫了對英偉達GPU的依賴,掌控了算力自主權。

在網絡架構方面,亞馬遜雲科技實現了10P級帶寬+10微秒延遲,突破分佈式AI的“不可能三角”。大模型訓練需要數萬GPU協同工作,傳統網絡架構的延遲和帶寬成爲瓶頸。亞馬遜雲科技在2024年推出的“10p10u”網絡(10Pb/s帶寬、10μs延遲),可將模型訓練時間縮短15%,故障恢復速度提升10倍。配合自研的SIDR路由協議,其網絡性能已接近超算中心水平。

這一突破背後,是亞馬遜雲科技對“軟硬一體”的追求:從定製交換機到分佈式路由算法,從液冷機架到超低功耗設計,其基礎設施已演變爲“爲AI優化的超級計算機”。

在全球化基建方面,亞馬遜雲科技已經覆蓋36個區域、114個可用區,並計劃新增新西蘭、沙特阿拉伯等4個區域。這種“本地化部署+全球一致性”的策略,使其成爲跨國企業上雲的首選。例如,遊戲公司出海時,可通過亞馬遜雲科技在目標市場快速部署低延遲節點;金融客戶則依賴其符合當地合規要求的架構。

更重要的是,亞馬遜雲科技正通過數據中心創新進一步降低成本:簡化電力分配設計將可用性提升至99.9999%,液冷與氣冷混合方案降低散熱能耗,AI驅動的資源調度算法優化機櫃利用率。這些細節積累,構成了規模效應的“滾雪球”優勢。

亞馬遜雲科技 CEO Matt Garman曾強調:“安全不是附加功能,而是所有設計的起點。”這種理念貫穿其基礎設施全鏈條:在硬件層,Nitro系統將虛擬化與安全隔離結合,防止側信道攻擊;在網絡層,自動推理技術實時驗證系統安全性、關鍵組件的可靠性;在服務層,開箱即用的加密、身份管理、威脅檢測工具,降低客戶安全門檻。

在AI時代,安全需求進一步升級。亞馬遜雲科技通過AI驅動的威脅預測、自動漏洞修復,將安全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免疫”。

作爲亞馬遜雲科技的優勢,IaaS是其必爭之地,隨着AI對整個IaaS + PaaS市場的重塑,未來雲市場的勝負手,在於能否將IaaS的“硬實力”與AI應用的“軟生態”結合。亞馬遜雲科技需要證明,其不僅是“賣鏟子的人”,還能幫客戶挖到“金礦”。但面向AI的基礎設施升級之戰已然打響。

亞馬遜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在2025年2月的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亞馬遜在2025年的資本投資預計達10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用於亞馬遜雲科技AI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這一雄心勃勃的投資計劃要比其他幾家來得更爲兇猛,作爲對比,谷歌母公司Alphabet給出的價碼是750億美元,微軟是800億美元。亞馬遜雲科技此舉戰略目標明確:成爲大模型訓練的“默認平臺”:通過Trainium芯片集羣和10p10u網絡,吸引AI巨頭和科研機構;搶佔推理市場:Inferentia芯片支持實時推理,瞄準自動駕駛、內容生成等場景;定義“雲原生AI”標準:從硬件到開發工具鏈,構建端到端的AI基礎設施生態。

目前,亞馬遜雲科技正與Anthropic合作打造Project Rainier——一個集成數十萬顆Trainium2芯片的超級集羣,算力較當前提升5倍以上。這種“超大規模AI工廠”,可能徹底改變大模型的訓練範式。

回看亞馬遜雲科技的發展歷程,從早期賭注雲計算,到持續十年的芯片自研,從全球化基建到安全體系的重構,每一步都緊扣“基礎設施即核心競爭力”的邏輯。在AI時代,這種“重投入、長週期”的策略,反而成爲其應對變局的護身符。

對於企業來說,亞馬遜雲科技的啓示在於:雲計算的競爭不僅是技術和資本的比拼,更是戰略定力的較量。當行業進入“拼硬科技”的下半場,只有那些願意啃“芯片、網絡、安全”等硬骨頭的玩家,纔可能成爲最後的贏家。(勃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