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爲何輾轉難眠?通勤時長和職場壓力成關鍵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之際,知乎“吾輩問答”欄目發起了一場以“捍衛睡覺權利”爲主題的討論。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作爲領答人,與衆多知乎答主一同參與。他們從職場文化、心理機制、社會現狀、睡眠科學等角度解構年輕人面臨的睡眠困境,看見當代人在時間夾縫中的生存狀態,找尋更多“可能的解法”。

《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顯示,中國居民平均睡眠時間僅爲6.75小時,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這一困境在年輕人羣體中體現得尤爲明顯,“間歇性失眠”“主動熬夜”“報復性清醒”等睡眠問題成爲越來越多人生活中的痛點,睡眠正在成爲最容易被剝奪的資源。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回答中,首先用數據例證了日本、韓國、美國以及中國都存在嚴重的睡眠不足問題,並特別指出我國青年的睡眠困難往往來自工作壓力,“尤其集中在互聯網、公務員、商貿和建築行業,這些行業的日均睡眠時間普遍低於6小時”,其中通勤時長和職場壓力是兩個具體原因。

梁永安認爲,“無論從社會學角度還是文化學角度,對這一代青年都必須給予特別的關注”。在回答結尾,他還特別提及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關於睡眠的描寫:老人在白天打到了魚,又得而復失,但在夜晚卻能恬然入睡。梁永安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如果一個人連一個完整的夢都不能擁有,那所有的日夜,是否還值得精疲力盡地度過?”。

“缺什麼都不要缺覺”,何懷宏表示,睡眠比膳食營養、運動鍛鍊更爲重要。他分享自己的睡眠體驗,稱每晚睡六到七個小時,中午還會小憩一兩個小時,並表示自己“從來不熬夜寫作,因爲我認爲熬夜搶來的時間最後還是要還回去”。何懷宏同時指出,睡眠焦慮不僅來自個人,也有時代與社會的原因,例如對就業、醫療、生養、教育等問題的焦慮。

“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是什麼‘偷走’了我們的夜晚?”這個問題也引來了知乎用戶們從各種角度進行解答。

科普作家、2021年度新知答主“瞻雲”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了現象背後的原理,稱“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這一現象爲“睡眠-清醒時相延遲障礙”。心理學話題下的優秀答主解磊,以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爲例,稱睡眠和做夢是比圖靈測試更強的判斷機器人是否有人性的信號,而當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進程預示着,“機器睡覺”在未來將成爲可能。“AI都快夢到電子羊了,你憑什麼不讓我好好睡覺”,解磊呼籲人類必須好好珍惜睡眠和做夢這項權利。(勃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