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記者獲悉,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聚焦優化科技製造業融資環境、加強AI深度僞造欺詐管理、降低靈活就業人員參保門檻議題,提出相關代表建議,旨在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規範,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破解科技製造業融資困局
“科技製造業是整個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基礎,這些產業的發展前提是需要有持續的資本投入。”深耕科技製造業40餘年的李東生,對行業屬性有着深刻理解。
他表示,集成電路、半導體顯示、新能源汽車等科技製造業具有“高科技、重資產、長週期”的產業屬性,投入資本金大、回收週期長,投資規模往往超過百億元,且有持續投資需求,亟需相應的權益性資本融資,但目前大型科技製造業融資普遍較難。
以TCL華星爲例,其每年大概能產生200多億的經營現金流,需要覆蓋銀行貸款、分紅等支出。而其投建的t9產線總投資350億元,第二期建設投資也有100多億。相較之下,TCL華星在今年產生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爲200多億。
藉助資本市場再融資是企業處於積累階段推動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企業走向全球領先的必經階段。李東生表示,資本市場應加大力度培育和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及鏈主型龍頭企業,推動領先科技企業助力新型工業化發展,提升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地位。
基於此,李東生提出,依據科技製造產業屬性及發展規律,應對頭部科技製造業提供資本市場的創新服務和支持,適度放寬股權融資限制,並按照明確的法規進行審批,提高資本市場融資的可預期性。
強化AI深度僞造欺詐管理
近期,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備受關注。李東生談到,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給各個領域帶來機遇。比如TCL華星已建了自己的星智大模型,取得較好效果。據統計,2024年TCL通過AI應用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5個億。
而另一方面,AI深度僞造內容侵權現象愈演愈烈,欺詐事件頻發。誠然,當前生成式AI技術的爆發式增長,讓深度僞造成爲智能時代傳播領域的新風險。作爲一種合成技術,深度僞造通過深度學習對視頻、音頻、圖像等數字內容進行篡改、仿製及自動化生成,能夠製造出逼真度極高且難以辨別的結果。《2024人工智能安全報告》顯示,AI既放大現有網絡安全威脅,又引入了新型威脅,引發網絡安全事件指數級增長。2023年基於AI的深度僞造欺詐暴增3000%,基於AI的釣魚郵件數量則增長了1000%。
近年來,我國陸續頒佈《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司法實踐中亦誕生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然而在治理實踐層面仍需多維度完善。
對此,李東生提出了四點具體建議:一是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內容標識管理規章制度的出臺。二是明確對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服務商未履行標識義務的懲罰制度,完善未按要求進行標識的行爲界定、分類細則,以及相應的處罰標準。三是加強深度合成內容標識技術標準和發佈的管理,保證標識的有效性,對相關內容平臺出臺要求,用戶在發佈深度合成的視頻、音頻等內容時,有義務對其進行標識。四是加強國際合作,形成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的有效監管。
“《關於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巴黎人工智能宣言)的簽署是全球AI治理的一個重要嘗試,也標誌着全球AI治理邁入新階段。”李東生表示,考慮到技術創新和相關監管需要,可適度推後對未履行標識義務的AI深度合成服務商的懲罰制度,可提前明確相應處罰措施,有利於相關企業儘早做好合規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