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TCL中環寧夏工廠:智造“蝶變”,“綠能”湧動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在寧夏的廣袤戈壁,一排排光伏板如“向日葵”伺光而動,形成一片波光粼粼的“海洋”。得益於自然稟賦與能源優勢,寧夏光伏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走進位於寧夏銀川的TCL中環晶體六期智慧工廠,數千臺單晶爐有序排列,AGV小車穿梭自如。“這裏一名工人就能操作384臺單晶爐。”TCL中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得益於全自動生長單晶爐和數字孿生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的應用,車間實現了人與機器的協同作業,單爐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伴着動能澎湃的機器轟鳴聲,一首首智能製造與綠色製造的“交響曲”正在奏響。

築牢智能製造基石

在工業4.0的興起浪潮中,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持續加快。以TCL中環爲例,上述負責人談到,公司正在推進新一輪數字化戰略,主要聚焦在“工業4.0+質量4.0+運營4.0”上。

“我們建了多個面向不同管理領域的數字化系統集成經營管理平臺,打通供應、生產、銷售、人力、財務和物流這些環節,推動數字化供應鏈和業財一體化。商業智能管理決策支持平臺則能整合數據、建模型,還能輸出可視化的看板,幫助我們做決策,讓經營更高效。”該負責人說。

其中從生產環節來看,晶體六期智慧工廠基於工業4.0的技術升級與改造,已實現從硅料到成品發貨的全自動化流程。在關鍵的拉晶環節,現階段整體拉晶工序自動化率已經超過90%;核心工序的人機比已從原先的4臺設備對應1人提升至384臺設備對應1人。

“我們把工程師們對異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方案都進行了數字化,形成了一套能適應不同應用場景和產品類型的定式模型,還建立了供應、生產、銷售各個環節的專家經驗庫和大數據知識庫,通過高頻次製程數據採集,再用‘DeepBlue’+AI深度學習技術去匹配定式模型,實現反向機臺控制。”該負責人表示,這樣一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據介紹,隨着晶體六期智慧工廠的進一步投產和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2023年末TCL中環的晶體總產能達到了180GW,位居全球單晶規模第一。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TCL中環將不斷完善“Deep Blue”+AI學習模型,提高柔性製造能力,以此支撐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在地化的製造解決方案,並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共同推動光伏行業降本增效,助力製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擦亮綠色製造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技術革新和工業4.0製造模式的轉型,TCL中環還持續推動綠色工藝與綠色產品的研發,推出在全生命週期內具有更低排放的光伏產品,同時帶動產業鏈上的企業共同實施綠色工藝與綠色精益製造,以降低產品的碳足跡,爲客戶帶來性能更優、碳排放更低的產品。

受訪負責人談到,TCL中環已將可持續發展原則貫穿於生產運營的全過程之中,堅持“綠色製造”與“製造綠色”雙軌驅動,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優化能源結構,打造集“綠色製造、綠電供應、綠能開發”於一體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模式。

數據顯示,2023年,TCL中環已實現所有生產基地屋頂光伏分佈式發電系統100%覆蓋,年發電量總計達到103354MWh。截至目前,已有8家附屬公司榮獲綠色工廠認證,覆蓋率達57%。

“在追求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對ESG過程管理高度重視,結合企業運營戰略、風險、機遇以及資源效率等核心要素,對ESG議題的雙重‘實質性’進行了全面綜合的評估。在此基礎上,我們制定了明確的ESG目標,並藉助智慧化、數字化的手段,實時監控能源、環保等關鍵績效指標,以確保ESG戰略目標能夠得到有效實現。”該負責人說。

如其所說,數字化的引入爲製造業等千行百業的綠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全球氣候行動峯會發布的《指數氣候行動路線圖》提出,數字技術在能源、製造業、農業、土地、建築、服務、交通等領域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全球減少15%的碳排放。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深度融合智能製造與綠色製造理念,TCL中環不僅實現了自身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的顯著提升,還爲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行路徑。隨着TCL中環“綠色朋友圈”的不斷拓展,這幅光伏行業綠色、智能、可持續的未來發展圖景也已躍然紙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