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蘊含第一代恆星的候選星系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8月1日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於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採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於近日發現其中有可能存在第一代恆星。

據悉,該工作以快報形式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

資料顯示,第一代恆星主導了宇宙中首批金屬元素的產生,並對整個宇宙作爲整體進行的最後一次相變——宇宙再電離過程提供了主要的能量來源。與現在的宇宙狀態截然不同,再電離時期的宇宙由於星系際介質充斥着中性氫原子氣體,吸收了所有紫外光子,使宇宙變得不透明。當第一代恆星閃閃發光並聚集成第一代星系時,它們開始侵蝕不透明的宇宙,切割出越來越大的電離氣體氣泡,逐漸使整個宇宙透明起來。

據瞭解,天文學家對第一代恆星(又稱星族三恆星)的性質非常感興趣,但要找到它們談何容易。僅由星族三恆星組成的星系可能會被中性氣體雲包裹並遮擋,從而無法被發現,而星族三恆星與後代恆星族羣混合在一起的星系可能更容易被發現。

最近,由王鑫領導的研究小組可能發現了這樣一個星系。利用JWST的圖像,他們發現了被命名爲RX J2129-z8He II的星系,即使在全世界最強大的JWST紅外望遠鏡眼中,它也只是一個幾乎無法辨認的紅色斑點。JWST對這個星系的光譜顯示,它的紅移爲z=8.1623,距離宇宙大爆炸只有6.13億年。RX J2129-z8He II的紫外光譜斜率非常陡峭,比任何其他已被證認的紅移大於7的星系都要藍,而且有幾條突出的發射線,包括一條來自兩次電離氦原子的複合發射線He II 1640。

這些因素表明,該星系含有一個強大的紫外輻射源。研究小組認爲,大質量星族三恆星最有可能是這些電離紫外線光子的來源。

爲了驗證這一理論,研究人員使用精細的光致電離模型模擬了這個星系的特性,得到的結論支持了該星系包含星族三恆星和後代恆星。他們發現,總質量爲78萬太陽質量的星族三恆星的集合可以再現星系光譜中的觀測發射線。

另外,研究人員認爲,原初氣體或極低金屬丰度氣體被星系主體吸積,在吸積掉落的過程中坍縮形成了星族三恆星。這與近期發表的宇宙學數值模擬所展示的星族三恆星的一種可行的形成機制不謀而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