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系教授劉學在《終局思維》一書中表示,隨着經濟增長、成本下降,全球對智能汽車的需求量一定會增長。智能硬件極快的技術進步與汽車利用率提高兩個因素結合,將使汽車更新頻率提高。因此,成熟階段的智能汽車的產量一定會顯著高於目前傳統汽車的產量。
但值得關注的是,智能汽車的功能結構將影響智能汽車需求量的增速。因此,綜合來看,“相對於傳統汽車需求量的自然增長速度,智能汽車需求量的相對增長速度將會略低於傳統汽車。”
同時,劉學指出,智能化改變了汽車的技術結構、功能結構,進而影響產業的內涵和邊界,製造與運營的一體化程度將會明顯提高。這會重構車企的收入來源與現金流結構,從而使以收入來度量的產業規模將會倍增。
未來,部分智能車企的收入來源與現金流結構將會變爲:硬件銷售收入、軟件服務收入和運營服務收入。這三項收入的總和,再加上未來可能湧現的新功能帶來的收入增加,使得智能汽車產業的總規模將遠高於目前傳統汽車的水平,至少兩倍於目前的規模。
而在產業格局方面,劉學認爲,智能汽車產業可以容納的企業數量不僅將顯著多於智能手機產業,而且將多於傳統汽車產業。
劉學分析稱,目前來看,智能汽車硬件技術進步速度快;汽車製造既有產品生產端的規模經濟性,又有軟件用戶端的規模經濟性;數據的黑洞效應非常顯著;汽車和操作系統平臺具有一定的網絡效應;事關安全,客戶對品牌聲譽極爲關注。這些因素使得掌控核心軟硬件的前兩家企業集團將會在全球市場上居於絕對的領導地位,其市場份額可能接近50%。還有5家左右的企業集團面向全球市場,將在全球市場上競爭30% 左右的份額。另外將有數十家以上的全產業鏈資源整合型企業爭奪最後20%的市場。
“汽車運營行業的格局將隨着智能化的提高而發生重大變化。由於製造與運營的一體化,汽車運營行業高度分散的格局將會被打破,產業集中度將會顯著提升。”劉學說道。
近年來,我國陸續印發了規範、引導、規劃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發展政策,智能網聯汽車體系逐步完善。根據ETAS數據顯示,到2027年,預計全球智能網聯汽車數量將從2023年的1.92億輛增加到3.67億輛,其在新車銷量中的份額佔比將從2023年的52%上升到2028年的80%。
民生證券表示,隨着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及“車路雲一體化”試點不斷擴大、行業標準不斷清晰化、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以及滲透率的提升,將會帶來整體的投資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