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4|學而思CTO田密:大模型爲個性化大規模教育提供可能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AI大模型會徹底顛覆教育行業嗎?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產學研對於技術在教育行業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

對此,學而思CTO田密對記者表示,今天大模型發展非常迅速,但是還沒有到徹底替換老師的地步。

他認爲,教育行業面臨的“不可能三角”挑戰——個性化、高質量和大規模難以兼顧,依然存在。學而思的目標是在個性化與大規模的背景下提升教育質量,AI技術尤其是大模型的出現爲此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們的目標一直是沿着個性化和大規模前提下做更好的質量,我覺得AI技術發展使得質量提升不斷有了可能性,而大模型技術出現更是一縷曙光。”田密對說道。

如今,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的極大賦能和帶來的行業機遇已經成爲共識,教育也已經成爲大模型技術產品級落地的代表性行業。今年,學而思攜九章大模型、學而思學習機兩大主打產品亮相本屆人工智能大會,展現了人工智能在智能學習硬件、產品應用層面的最新應用成果和未來前景。

目前,學而思自主研發的九章大模型(MathGPT)是國內首批通過備案的教育大模型,在教育垂類領域頗受關注和看好。

九章大模型近期新上線了數學搜索答疑工具“九章隨時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爲基礎,通過啓發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數學難題,旨在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目前“九章隨時問”小程序可以從微信輕鬆進入使用,APP端也已陸續開放下載。

田密指出,大模型與傳統深度學習技術相比具有三大優勢:一是通用性更強,可替代以往多個小模型,大幅降低訓練成本;二是融入了更多世界知識,提升了理解和交流的情商;三是生成式交互使教學互動更爲自然流暢。

在田密看來,隨着大模型應用的大爆發,這些技術優勢意味着教育技術可以採用大模型進行全面升級。

目前,九章大模型的訓練流程分爲預訓練、有監督微調和強化學習三個階段,類似於人類學習的讀書、跟老師學和反覆練習過程。數據是訓練的核心,不同階段需要不同類型的海量數據支持。爲了應對多學科的挑戰,學而思採用了多專家模型策略,組合不同領域的專長來提供全科服務。

據悉,九章大模型自研發和全面開放以來,在解題和講題算法方面建立了優勢,尤其在中小學數學領域有上佳表現,今年3月登頂了MathEval數學大模型競賽榜單,並在近日的高考數學題解題測評中,表現超過了GPT-4o。

值得關注的是,田密指出,大模型如今應用最大的阻礙就在於幻覺問題,即模型有時會生成錯誤信息,但其表示,通過搜索召回增強技術已能有效緩解這一問題,使得大模型能夠比較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產品中去。

學而思正在利用大模型重構教育科技,具體應用在解題、對話、批改、講題和推薦五個場景,其中解題、對話和批改功能已經上線,AI講題能力則通過“九章隨時問”小程序和APP提供,用戶可以體驗到個性化、互動性強的AI教學輔助。

在今年大會期間,學而思也正式開放了其三個重要的核心AI能力——解題、講題和批改,希望推動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我們希望把核心能力開放給行業所有參與者,比如各界硬件廠商,像AI PC、手機、ipad、汽車,也包括公立學校2B2C應用,我們希望把大模型應用能力真正應用到教育行業的方方面面。”田密表示,大模型有望作爲AI助教和學伴,協助教師專注於激發學生潛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自信心,共同邁向教育的美好未來。

學而思自成立以來就持續在教育科技研發上投入,2003年成立學而思就開始積累題庫數據,成爲如今訓練大模型的寶貴原材料,2017年學而思成立了AI Lab,在像語音、圖像、NLP方向做了深積累,形成教育全環節解決方案。目前,學而思積累了豐富的題庫數據,形成了覆蓋語音、圖像和自然語言處理的教育解決方案。2023年推出的九章大模型是國內首個教育大模型,標誌着學而思在AI教育領域的重要技術進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