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2024:人工智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個性化智能化成教育發展重要趨勢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可以說是教育史上近400年來最大的挑戰和機遇。”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論壇上如此評價人工智能時代給教育帶來的影響。

作爲今年時間人工智能大會十大議題之一,教育成爲了產學研多界的關注話題。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AI不僅能夠個性化學習路徑,還能提供即時反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之更加高效和針對性。

鄭南寧說道:“今天Chat-GPT爲我們教育的革新按下了加速鍵,推動教育智能化轉型是應對時代之變的戰略選擇,教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將會催生時代的教育變革和學習的革命,促使我們重新學習,重新定義教育。”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無論是從教授還是學習環節,都帶來了新的技術模式,它使得人類生產知識的方式和效率都發生了變化。

對此,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教授認爲,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未來教育將改變傳統的由老師和學生構成的二元結構,轉變爲老師、機器、學習三元模式,機器作爲一種智能體,伴隨着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形成教學互動、教學相長、需求一體,爲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導學、辦學、教學的功能。

從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會上來看,這一觀點也在得到驗證。教育行業正成爲大模型技術產品級落地的代表性行業,多家企業正積極研發和落地相關產品。隨着大模型技術的發展,教育行業的創新機遇將持續增加,個性化學習和智能化解決方案將成爲教育行業的重要趨勢。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網易有道今年展示了基於“子曰”教育大模型的多款創新產品,包括有道詞典筆X7、Hi Echo、聽力寶E6 Pro、有道趣動屏等。其中,學而思學習機,包含小思對話、小思圈圈學、AI口語分級練、中英文作文批改等功能,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

同時,基於子曰的知識問答能力,有道詞典筆X7能夠滿足查詞翻譯、作文指導、口語練習、語法精講、難重點題型講解等多學科答疑輔導需求。虛擬人口語私教,Hi Echo可以提供隨時隨地的一對一口語練習,並能夠即時給出對話分數和詳盡的評測報告。

據其工作人員介紹,網易有道的“子曰”教育大模型被用於提供個性化輔導,包括口語練習、題型講解等,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目前,有道翻譯累計用戶數已超過10億,AI翻譯功能自今年第一季度全端上線以來,累計使用人數已超過500萬,使用次數超過2000萬次。

學而思則攜九章大模型和學而思學習機亮相,其中九章大模型在數學解題和講題方面表現優秀,學而思學習機則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其中,九章大模型近期新上線了數學搜索答疑工具“九章隨時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爲基礎,通過啓發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數學難題。

猿力科技於今年5月通過大模型備案後,首次通過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示其自研大模型支撐的教育產品“全家桶”,其中包括飛象星球、猿編程、小猿學練機、海豚AI學等國內教育服務產品,及旗下兩款AI教育出海產品CheckMath、LeapMath。

從企業端來看,相關企業正專注於研發教育大模型,推動個性化學習,通過AI技術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進度。目前,大模型技術在教育行業正快速發展,如網易有道的“子曰”教育大模型、學而思的九章大模型和猿力科技均在國內首批通過備案的認可教育大模型之列。

此外,除了教育行業,企業也都在探索將AI技術應用於其他行業,如醫療、傳媒、互聯網等。網易有道方面介紹,有道正加速在校內數字化應用的研發及落地,包括學校教室、課後服務、家庭輔導、心理輔導等多個校內場景積極部署相關產品。子曰教育大模型強大的算法和學習能力已成功應用於醫療、傳媒、互聯網等多個行業。

鄭慶華認爲,未來的教育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老師對學生的傳統教育,更重要的是解決好人類怎樣把機器訓練好,讓機器遵從人類的價值觀,實現人工智能爲人類教育實現科學正能量的賦能。

鄭南寧同時提醒,我們在擁抱人工智能的時候一定要高度重視它可能會給教育帶來的潛在風險,那就是走向人機協同的教育。

“想象力實際上在於感性和理性之間的中介性能力,是先天純粹的,是創作、創造力的基礎,是人類內心世界的心理體驗,由此產生情感力,這是機器無法實現的,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的是人類的情感力和想象力。”鄭南寧說道:“推進AI賦能教育,我們需要努力保持和培養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以維持社會的健康和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