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白雲鄂博礦牀發現兩種鈮鈧新礦物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7月5日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包鋼(集團)公司、包頭稀土研究院、中南大學等合作,在白雲鄂博稀土礦牀發現兩種鈮鈧新礦物,並獲得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命名與分類專業委員會正式批准,被命名爲鄂博鈮礦和翟鈧閃石。

6月29日,鈮鈧新礦物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上述最新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代表地質地球所發佈了成果,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範宏瑞介紹了新礦物研究成果。

據介紹,白雲鄂博礦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礦牀,蘊藏大量的鐵、鈮、鈧、釷及螢石等礦產資源。1927年丁道衡發現白雲鄂博鐵礦後,該礦牀已發現礦物種類200餘種。1959年以來發現包頭礦、白鴿礦、白雲釔鋇礦等新礦物18種。鄂博鈮礦和翟鈧閃石是在該礦牀發現的第19種、第20種新礦物。

鈮、鈧是白雲鄂博礦牀的伴生金屬礦產資源,但研究程度較低且未被開發利用。2021年,範宏瑞研究團隊在白雲鄂博開展了系統的填圖和採樣工作,在礦物學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兩種化學成分“異常”的礦物,即鄂博鈮礦和翟鈧閃石。

資料顯示,鄂博鈮礦呈黃褐色至褐色,板狀,自形至半自形,粒度約爲20微米至100微米,是一種結構簡單的鎂-鈮氧化物類礦物,鈮氧化物平均含量爲58%;翟鈧閃石,呈淡黃色或淡藍色,長柱狀,自形-半自形,粒度可達350微米,是一種含鈧的角閃石族礦物,鈧氧化物平均含量爲6.4%。

據瞭解,中國科學院院士何作霖1934年在白雲鄂博發現稀土礦時,將氟碳鈰礦定名爲鄂博礦。此次的新礦物被命名爲鄂博鈮礦,代表了地質地球所在前輩研究成果基礎上的發展。翟鈧閃石是在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含鈧新礦物。翟鈧閃石以中國科學院院士翟明國姓氏命名,以體現他在我國礦牀學研究方面的貢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