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巨龍”開路,北京“地下東六環”如何“縫合”城市?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大國重器盾構機素有“工程機械之王”之稱,在鐵路、公路、地鐵等基建工程的隧道環節發揮關鍵作用。在工作時,盾構機猶如“鋼鐵巨龍”鑿巖破壁,閃耀着中國製造之光。從零起步,如今國產盾構機已佔全球市場近七成,保有量世界第一。

有望於2024年年底完工的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其背後便離不開“運河號”盾構機不捨晝夜地掘進。該盾構機由中交集團爲項目量身打造,採用了自主研發和多項國產核心零部件設計製造,曾憑藉16.07米的直徑創下國產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紀錄。

“在整個東六環改造工程中,有7.4公里的入地段是關鍵控制性工程,其施工正是應用了‘運河號’。”中交隧道工程局北京東六環項目經理呂計瑞告訴記者。

事實上,“地下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設並不容易。最大埋深達75米,穿越高富水密實砂層,分佈衆多環境風險源……“不少人覺得穿江風險大,其實那比穿城區簡單很多,因爲江底河牀對沉降的敏感度不高,但在城區內一點誤差都可能導致地面樓房傾斜。”呂計瑞表示。

基於此,負責“運河號”盾構施工的中交隧道局團隊持續探索,進行一系列技術攻關。比如團隊創新性應用同步雙液注漿技術,從而更好地保持地層的穩定性,抑制施工引起的過大變形,並大幅提升隧道穩定性和防水質量。

呂計瑞自豪地說,在“運河號”推進過程中,超大直徑盾構同步雙液注漿工藝技術優勢日趨顯著,地層沉降控制在2毫米以內,隧道上浮控制由30毫米逐步保持在10毫米以內,成型隧道位移穩定在15毫米以內,滲漏水控制也達到“零滲漏”標準。同時,這項技術的應用填補了我國超大直徑泥水盾構隧道同步雙液注漿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過程對盾構機操作員的技術水平也有非常高的要求。“盾構機操作員被稱爲大國工匠是有原因的,他們不僅要熟練掌握盾構的技術,還要對環境有準確的認知。平日裏工作人員在駕駛室遠程控制盾構機。這個過程像操作遊戲機一樣,非常需要手感。而當盾構機挖掘出空間後,機械臂就會將定製的管片安裝在隧道壁上,這就像拼積木一樣,也需要非常精準。”呂計瑞談到。

科技的賦能不僅讓改造項目質量可靠,還提升了安全性。呂計瑞告訴記者,項目團隊在完善和做好各項安全管理措施的同時,接入了中交集團自主開發的安全風險管控系統。該系統可實時監控中交集團內所有運行的盾構機,當施工參數出現異常時將立即推送異常信息到各級管理人員,實現盾構機遠程故障診斷、遠程控制和對盾構機的全生命週期管控,從而提升盾構施工安全管控水平,避免施工事故的發生。

據瞭解,自2021年6月起,“運河號”一路過關斬將,安全順利完成始發、過站、接收、穿越風險源等各項施工任務,掘進期間平均日進尺達到14米至16米每天,最高日進尺24米,實現了“始發零風險、隧道零滲漏、地面微擾動、安全零事故”。

談到將高速公路“轉移”到地下的初衷,中交集團黨委工作部執行部長查長苗解釋稱,“東六環高速公路如果經過北京城市副中心,就相當於把城市割裂開了,會造成通行不便。將東六環高速公路從地上移到地下後,就會有效縫合城市空間,這就是現代技術裝備給城市建設格局帶來的改變。”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提出,“打造縫合城市功能的創新發展軸,有效織補城市空間,消除現狀六環路的割裂影響。”

而東六環改造工程建成後,北京城市副中心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原來高速公路的選址則變成了爲市民提供更多休閒空間的城市綠地,讓市民的出行和生活更加便利。這對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務水平,以及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呂計瑞透露,目前該項目土建工程已接近尾聲,通車前還要進行裝飾裝修、配套設施安裝等工作,預計今年年底有望完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