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黃驊港:科技加持,“煤港”華麗轉身變“美港”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夏日午後漫步在蓮園的木棧道上,觀錦鯉暢遊,賞綠樹環繞。在呼吸着清新空氣之時,人們或許會忘記置身之處是一個煤炭大港。

“蓮園”是河北黃驊港生態水系統的第五大水體。“也許在別的地方,生態湖是比較常見的,但黃驊港曾處在鹽鹼地上,淡水資源是特別匱乏的。”國能黃驊港生產保障中心生態環境科負責人李冬告訴記者,針對這一情況,黃驊港構建了“兩湖三溼地”生態水系統,蓄水能力超120萬立方米。

據介紹,黃驊港通過煤污水回收利用、雨污水處置、生態湖沉澱等關鍵技術,循環利用雨水、污水、壓艙水等低價值水源,年累計回收用水約400萬立方米,工業用水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實現污水“零”排海。

同時,黃驊港建立了170萬平方米的臨海立體綠色景觀帶,實現31.3%的港區水域及綠化覆蓋率,大幅改善了港區生態環境。“現在蓮園湖邊裏的魚都是長江魚‘三代’‘四代’了,很多員工都喜歡來散步、餵魚、摘杏。”李冬說。

作爲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大通道的出口,黃驊港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港口和儲煤基地。在“雙碳”背景下,綠色轉型成爲港口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黃驊港經過長期摸索,通過智能化改造解決了抑塵和煤污水處理這兩大綠色發展的“攔路虎”。

煤炭顆粒小、難定位、自重小、易起塵,黃驊港又長年季風較大,且轉運點多、起塵點分散,如何更好地抑塵呢?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務公司共享服務中心經理王霞透露,港區針對性地開發了粉塵治理技術,通過本質長效抑塵裝置、堆場智能水幕裝置、曲線溜槽裝置以及集成式皮帶清洗裝置、生態環境智能管控平臺等研發,實現煤塵的全鏈條智慧管控和近零排放。

“我們還開創了‘煤塵’變‘煤餅’的新思路。”王霞算了一筆賬,黃驊港已建成三個粉塵制餅車間,每年利用回收的煤污水可製作煤餅28000餘噸,相當於創收1000多萬元,更有效避免了粉塵的二次污染。

在科技加持下,黃驊港積極推動港口的綠色化、智能化建設,持續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王霞談到,黃驊港沿着“單體自動化、協同智能化、決策智慧化”三步走戰略拾級而上,攻克了全流程智能化中最難的自動裝船的難題,填補了散貨港口智能裝船的技術空白,還形成了全場景、全工況、全機型的裝船機智能化解決方案,推動黃驊港完成“翻堆取裝”全鏈條的智能化拼圖,實現智能化運行覆蓋生產全流程。

“近年來,我國各個港口大力推進碼頭專業化、智能化改造,進一步提高了港口的作業效率。”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舉例稱,黃驊港通過自主創新,港口實現了全流程的自動化作業和現場的無人化作業,裝船效率顯著提升,輔助作業時間也大幅壓縮,現在船舶平均在港時間縮短了2天左右。船舶運行週轉效率的提高,爲航運企業、港口企業的降本增效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付緒銀表示,目前我國智慧港口正在逐步成爲水運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名片,一些領域已經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跑”的重要轉變,爲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注入了強大的動能。

如付緒銀所言,多年來,我國持續深入推進碼頭裝卸設備、水平運輸設備以及堆場裝卸設備等自動化,在碼頭實現全面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創新這些工作在不斷推進,我國港口的自動化技術水平和應用規模總體位居國際前列。

交通運輸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有21座,自動化的幹散貨碼頭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動化碼頭數量位居世界首位。基於5G技術的新一代自動導引車、無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運輸設備率先投入使用。

其中在2024年上半年,我國港口新增7座大型自動化碼頭,已建和在建的自動化碼頭數量繼續位居世界首位。全國已建電子航道圖覆蓋航道里程超過5700公里,今年將深入推動長江干線與長三角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互聯互通,加快推進形成長江水系電子航道“一張圖”。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完善頂層設計和標準體系,研究建立智慧港口評價體系,大力推進傳統碼頭智能化改造,持續提升港口服務智慧化水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爲水運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付緒銀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