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迪】2014年,SEE基金會啓動“一億棵梭梭”項目,在阿拉善關鍵生態區種植以梭梭爲代表的沙生植物,來遏制荒漠化蔓延趨勢,以幫助阿拉善地區的生態保護。2023年起,英飛凌與SEE基金會合作,捐贈支持“一億棵梭梭”項目,截至目前,雙方已在阿拉善種植58,880棵沙生樹種,面積約1,231畝,實現固沙約58萬平方米,從而幫助當地荒漠化防治和生態環境改善。
對此,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首席財務官齊米樂(Thomas Zimmerle)表示:“英飛凌在通過其產品和解決方案推動低碳化和數字化的同時,也承擔着對社會的責任。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成爲技術的領導者,也要成爲可持續發展的先鋒。很榮幸通過‘一億棵梭梭’項目與SEE基金會共同推動環保低碳事業,致力於可持續發展。英飛凌始終在業務運營中踐行綠色理念,全過程減少碳排放。”
SEE基金會祕書長楊彪表示:“不止於荒漠化防治,從2022年起,我們雙方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就已達成共識,建立了公益合作,共同開展了‘四川申果莊英飛凌大熊貓棲息地恢復造林項目’,爲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固碳、降碳做出積極示範。改變源自行動的力量,我們將和英飛凌科技一起,以更多的行動共同推動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
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企業傳播部負責人朱琳表示:“今天,ESG正成爲企業可持續發展傳播理念中重要的一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對社會的貢獻。通過開展不同形態的項目,一方面踐行英飛凌低碳化數字化的發展願景,同時讓企業的發展爲建設美好社會貢獻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英飛凌不僅通過技術和解決方案推動數字化和低碳化進程,在自身生產及運營過程中也持續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念。英飛凌無錫工廠2021年通過江蘇省綠色工廠認定;在2023年,已完成轉輪吸附+蓄熱式熱氧化(RTO)有機廢氣處理系統建設,有機廢氣去除率穩定在90-95%,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25年,無錫工廠將實現100%綠電,屆時,碳排放較2019年將降低70%以上,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6月10日,英飛凌宣佈從即日起開始提供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以下簡稱PCF)數據。產品碳足跡(PCF)是量化單個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指標,可用於比較不同產品對氣候的影響。通過提供詳細的PCF數據,不僅提高了對環境影響的透明度,也幫助英飛凌的客戶能夠推進其可持續發展目標並有效減少碳足跡,體現了英飛凌在低碳化發展的持續努力,也符合到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
據介紹,截至2023財年末,英飛凌的碳排放量已經比2019年的基準減少57%,綠色電力在英飛凌用電總量中佔比達到了82%。
近年來,基於可持續發展的背景,ESG(環境、社會、治理)正成爲熱門話題。ESG與CSR在各自定位、理念上又有何區別呢?
對此,朱琳解釋稱,“CSR和ESG的本質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爲了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英飛凌,當我們討論CSR時,它強調的是我們通過最佳實踐和負責任的行動,來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的承諾。在英飛凌,我們的使命是讓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環保。”
據悉,2022年,由英飛凌捐助的大熊貓棲息地生態修復與碳匯項目——“四川申果莊英飛凌大熊貓棲息地恢復造林項目”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的申果莊自然保護區內正式啓動。該項目計劃種植22,200株以雲杉、冷杉爲主的本土樹種,以期恢復大熊貓棲息地約300畝,按30年期計入做估算,預計可增加碳匯量約2,000噸。
作爲半導體行業產業鏈上游企業,在幫助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英飛凌一項重要的工作是要理解客戶的應用,從系統層面對客戶的產品有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提供產品,幫助客戶推動應用的落地。
齊米樂舉例稱,“在半導體行業,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對於推動各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以新能源汽車領域提到比較多的第三代半導體爲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碳化硅和氮化鎵,都能夠提高能源效率,讓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時間大幅縮短,同時實現更長的續航里程。英飛凌同時擁有硅、碳化硅和氮化鎵三種主要的功率半導體技術,這就能夠更好地幫助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
最後,齊米樂告訴記者,英飛凌的半導體產品廣泛應用於整個能源全鏈條,爲包括髮電、輸配電、儲能、用電在內的電力全價值鏈提供系統級的高能效產品和解決方案,英飛凌的功率半導體廣泛應用於風電、光伏、高鐵、儲能等應用領域,爲推動整個社會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揮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