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朱彤:做環境研究,一定要到真實世界去發現未知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夢雪】“北京奧運會之後,藍天就變多了。”這是多數北京市民的心聲。事實上,“奧運藍”背後,是一線環保科技工作者們的“日以繼夜”。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爲確保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達標,經國務院批准,環境保護部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6省(區、市)以及各協辦城市建立了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監管,使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率爲100%,其中有12天達到一級標準,創造了當時北京市和華北地區空氣質量最好水平。

事實上,北京的空氣質量改善也是全國空氣污染治理的縮影。作爲北京奧運會空氣污染治理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協主席、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提到,“至今這個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也是中國大氣污染控制的非常重要參照樣板之一。我認爲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不僅解決了一些很重要的科學問題,也爲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作出貢獻。”

爲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我國提出“雙碳目標”發展戰略後,環保成爲全社會參與的共同課題。朱彤院士認爲,在踐行“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考慮對碳的減排,同時也需要考慮跟碳排放相關的空氣污染的減排。

在朱彤院士看來,任何科學研究的本質,都是爲人服務的。“因爲氣候變化對人的健康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把保障公衆的健康作爲選擇實現‘雙碳目標’多種路徑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我相信隨着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無論是在實驗室、在野外觀測,還是用數字模型,如果能夠把這些研究方式組合起來,我們就能夠更加優化研究方案和‘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朱彤院士補充道。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環境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爲改善氣候問題,環保科技工作者們不僅在實驗室裏“日以繼夜”地埋頭苦幹,還爬過雪山,見過珠峯的日出;也進過沙漠,擁抱過漫天黃沙。他們,用雙手去觸摸着真實世界的“顆粒”。

2001年,朱彤院士和團隊曾去珠峯大本營進行科學考察。在一個從未有人進行環境觀測的地方去測量大氣污染,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珠峯怎麼可能有污染?但實際上,朱彤院士和團隊發現一種大氣污染物超乎預想。

“對做環境研究的人來說,我們一定要去到真實的世界、到真實的環境去發現未知。珠峯考察的經歷時刻提醒着我們,不應該因爲一些過去的常識和假設來限制對問題的思考,我們應該開拓自己的思想,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和未知的問題。”朱彤院士說道。

在2022年畢業季,朱彤院士給畢業生寄語裏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像登山,每登上一座山頂,就如同人生一個重要目標的達成。希望畢業生們以善良、好奇、堅韌之心塑造未來,實現人生一個個重要目標,成長爲更好的自己,成就自己的人生,成就偉大的事業。

正值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之際,朱彤院士同樣把這份殷殷囑託傳遞給了青年科學家們。“科技創新對我們每個科研工作者來說,可以滿足我們個人好奇心,讓我們取得成就感,但是它本身還應該有對社會的意義和價值。

“希望我們的青年工作者在開展我們的研究過程中,既要意識到我們科技的前沿性,也要意識到科技成果爲社會取得的價值,希望大家都能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這是一位老科學家對青年科學家的希冀,也是科研精神的接力棒傳承。

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