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夢雪】2023年5月28日,中國東方航空使用中國商飛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機,執行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北京首都機場,開啓了其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83歲高齡的張彥仲是這趟航班年齡最大的“旅客”。
兩個小時後,C919大型客機順利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飛機着陸的瞬間,30多萬科研人員的心也在忐忑和激動中“着陸”。
說到個人貢獻,“這不是幾個人或者一個單位能完成的大工程。從最初的立項論證、研製取證、到商業飛行,大飛機和航空發動機的設計和研發有幾十萬人蔘與,凝聚着幾代科研人員的心願和汗水,涉及到了巨大的產業和供應鏈,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專家諮詢委主任、國家“兩機”重大專項專家諮詢委主任、大飛機自主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在採訪中說道。
雖千萬人,吾往矣。穿越近半個世紀的風霜,再回想國產大飛機從無到有的全過程,張彥仲院士歸納爲“艱難曲折的探索”。據介紹,大飛機研製是一個高度複雜、技術密集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C919大型客機成功商業飛行的背後,是全國二十多個省市、1000多家企事業單位、30多萬人、15年的“日夜兼程”。
事實上,大飛機的研製集成了如:動力技術、電子系統、航空材料、製造工藝等衆多高科技領域的知識和技術,是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張彥仲院士坦言,大飛機研製的全過程,不僅僅是一款飛機,它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相關產業鏈、供應鏈。
成功商業飛行那天,我們真的是非常非常高興!談到C919大型客機的首次商業載客飛行,“非常高興”這個詞,張彥仲院士反覆提及,或許,沒有比它更樸實更真實的心情描述了。
但是,實現商業飛行還不是終點。接下來,還要實現自主化、規模化、系列化發展,還要造更大的遠程飛機。張彥仲院士着重說,“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作爲國產大飛機專項的開拓者、親歷者,張彥仲院士表達了把“造自己大飛機”接力棒,傳給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希望:第一波造飛機的人已經到了花甲之年,未來的發展必須依靠年輕人。希望年輕人能儘快成長起來,承擔大飛機研發的主要任務,成爲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總指揮等領軍人物。
在張彥仲院士看來,造大飛機這件事,承載着國家的意志,民族的夢想和人民的期盼。需要幾代人薪火相傳,長期奮鬥、實現百年航空強國夢。
爲此,張彥仲院士爲青年科學家們寫了一首詩,以鼓勵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事業,爲百年強國夢添磚加瓦。
詩文如下:
耄耋有感
髦耋之年何所求,史碑當爲衆人修。
中華強國百年夢,喜見犢牛超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