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盧文驁】在15日落幕的2024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總決賽上,中國羽毛球隊以三金一銀的佳績收官。這一頂級賽事已連續第二年在浙江杭州舉辦。比賽開始前,兩屆奧運會羽毛球男單金牌得主、丹麥名將安賽龍的言論一度掀起熱議。安賽龍通過社交媒體宣佈因傷退出世界巡迴賽總決賽,他還公開表達自己對世界羽聯對運動員健康關注的質疑,並對自身因病或受傷缺賽仍遭罰款的經歷表達不滿。對此,世界羽聯祕書長托馬斯·倫德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回應稱,世界羽聯的規則並非要求運動員在受傷情況下參賽,而是爲了確保頂尖球員在賽季中能夠參與足夠數量的高水平賽事,同時支持賽事的生態系統。
不會強迫球員帶傷比賽
“頂尖球員需要在52周內至少參與13項比賽。然而,‘參與’並不意味着必須上場打球。”倫德稱,“球員只需在賽事期間出席1至2天的媒體或商業活動即可履行義務。如果球員因嚴重傷病或手術無法履行,我們也會完全免除其責任和罰款。”同時,倫德強調,“世界羽聯絕不會強迫球員帶傷比賽,參賽與否完全由球員自主決定。”
14日,並未參賽的安賽龍短暫地出現在杭州西湖邊,出席了世界巡迴賽總決賽的推廣活動。談及包括安賽龍在內的運動員對健康問題的擔憂,倫德回應稱:“無論是頂尖球員還是年輕選手,他們的健康始終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保護好運動員才能讓這項運動真正發展壯大。”
張志傑事件後有了新規
今年6月,中國17歲小將張志傑在印尼舉辦的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中因心臟驟停不幸去世。這一悲劇震動世界羽壇,讓賽場急救和青年運動員的健康問題得到關注。在採訪中,倫德再次對張志傑的離世表達了哀悼:“世界羽聯向張志傑的家人、隊友、中國羽毛球協會以及整個中國羽毛球界表示最深切的慰問。”
倫德透露,早在2023年底,世界羽聯就啓動了一項針對醫療急救干預協議的全面審查,並於2024年初提出了初步建議。張志傑去世的意外事件發生後,這項工作被重新提上議程。經過廣泛協商,世界羽聯理事會已於今年11月9日正式通過了相關政策調整。
根據新規定,當比賽醫生懷疑運動員出現心臟驟停或因摔倒導致腦震盪時,無需裁判長的指令即可立即進入賽場進行急救。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在杭州的世界巡迴賽總決賽上,橙黃色的AED急救裝置一直常備在場邊技術臺。據倫德透露,世界羽聯還計劃探索更多急救工具的應用,並制定賽事人員急救教育的具體指導方針。
明年,世界巡迴賽總決賽將繼續在杭州舉行,世界羽聯旗下的另一重磅賽事——蘇迪曼杯明年4月也將在廈門舉行。談及未來賽事規劃,倫德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我們非常高興能將如此重要的賽事帶到中國。這不僅能鞏固羽毛球在中國的影響力,還能進一步推動這項運動的全球化發展。”
在談及中國羽毛球市場的地位時,倫德表示:“中國不僅是世界羽聯的重要市場,也是我們的長期合作伙伴。保持羽毛球在中國的相關性和受歡迎程度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在技術創新方面,倫德透露,世界羽聯正積極引入更先進的技術以優化比賽體驗。“我們正在爲重大商業賽事和世界巡迴賽頂級賽事制定自動發球違例檢測系統的實施計劃,希望它能爲技術官員提供準確且高效的支持,進一步提升裁判的公正性和效率。”倫德稱,樂觀估計,該系統有望在2025年投入使用。同時,世界羽聯還正在與IT承包商合作開發通過裁判得分板實現計時功能的方案,以加快回合之間的比賽節奏,確保比賽更加流暢和緊湊。
羽毛球項目如何吸引年輕人?
在注意力經濟的衝擊下,羽毛球這個項目如何吸引年輕一代的參與?對此,倫德坦言:“世界羽聯的核心使命是讓儘可能多的人終身參與羽毛球運動。我們意識到羽毛球面臨來自其他運動項目的競爭,但我們相信自身的開發系統和基層項目足夠強大,能吸引新的參與者。”爲了迎合年輕羣體的習慣,世界羽聯正在積極調整策略:“我們針對這些新目標羣體的入口必須包括社交媒體。比如,我們有一套網紅及內容創作者策略,幫助我們吸引全球觀衆,並針對北美等未開發市場的粉絲量身打造內容。”
在全球推廣羽毛球運動方面,倫德強調,與各大洲聯合會和成員協會保持緊密對話是關鍵。“此外,數字化的強大影響力對於吸引年輕人至關重要。”世界羽聯爲此還推出了適合戶外環境的“AirBadminton”,爲吸引新羣體參與這項運動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
針對羽毛球運動相對欠發達或非主流地區的青少年發展,世界羽聯正在通過多種舉措爲地方協會提供支持。倫德特別提到學校項目“Shuttle Time”的成功,這項計劃在與各成員協會的合作中得到了廣泛推廣。而羽毛球已被納入國際學校體育聯合會的賽事中,最近剛亮相於巴林舉辦的ISF中學生運動會中。
儘管推廣羽毛球的任務艱鉅,倫德對未來充滿信心。“並非所有推廣和參與活動都能由我們單獨完成,我們也不能期望立即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強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們正在與其他有影響力的出版商和人才合作來幫助實現這些新目標。”倫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倫德補充說:“我們還在推動羽毛球明星與社交媒體平臺間的特別合作。在這些平臺上,我們注重以‘爲粉絲,由粉絲’這種更真實的方式進行互動,更有助於與羽毛球運動的粉絲羣體建立更緊密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