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11時
在一個慌亂的家中
一名兩個月大的嬰兒嗆奶窒息
嘴脣發紫
胸膛已無起伏
每一秒都是生死界限
在救護車抵達前
所有的希望
都寄託在一通未曾掛斷的電話上……
近日,天津市急救中心一名“90後”調度員,通過電話與視頻聯動,冷靜指導一名慌亂的父親,成功救助了一名因嗆奶導致呼吸心跳驟停的兩個月大嬰兒,守護了一個家庭的完整與幸福。
“聽到寶寶終於哭出聲的那一刻,我是真的開心,爲這個孩子,也爲這個家庭感到開心。”回憶起10月11日接近凌晨的那通緊急電話,天津市急救中心的調度員李月對記者回憶,依然難掩激動。正是她專業、果斷的遠程指導,將一名幼小的生命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深夜警鈴
兩個月嬰兒突發窒息
當晚11點多,李月像往常一樣接起急救電話。起初,報警的父親尚能保持冷靜報出地址,但當他提到“女兒喘不過氣”時,現場氣氛瞬間變得緊張。“在詢問孩子情況時,他明確說孩子沒有意識、沒有呼吸了。這已經不是喘不上氣的問題了。”李月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
得知嬰兒僅有兩個月大,結合“喘不上氣”的描述,李月的職業敏感度瞬間升至最高。“兩個月的嬰兒本身就很脆弱,遇到嗆奶等情況非常危急。”她立刻意識到,必須在救護車飛馳抵達的同時,爭分奪秒地進行遠程救治。
臨危不亂
專業指導穿透慌亂現場
電話那頭,包括孩子父母在內的三名家屬已陷入慌亂。李月迅速穩住局面:“我首先告訴他,救護車已經在路上了,我和他的通話不會影響救援。我會幫助他,我們一起搶救孩子。”
沒有絲毫耽誤,李月立即在電話中指導家屬開始爲嬰兒進行胸外按壓。爲了更準確地掌握現場情況,她果斷啓用了120“視頻指導”功能。視頻接通的一刻,李月看到了最令人擔憂的景象:嬰兒胸口沒有起伏,嘴脣已微微發紫。
視頻畫面讓遠程搶救實現了“可視化”。李月通過視頻指導一名家屬進行胸外按壓,同時指導另一名家長嘗試人工呼吸。“用兩根手指,放在孩子兩個乳頭連線的正中間,快速用力壓!每秒鐘至少兩次,向下壓4釐米,壓下去要讓它完全彈起來!”調度員的聲音沉着而急促,“我們堅持做30次,跟着我的節奏來:1、2、3、4……”
30次按壓結束後,指令緊隨而至:“現在做人工呼吸!捏住鼻子,用你的嘴完全蓋住他的嘴和鼻子,勻速吹兩口氣,每次一秒鐘。注意看,他的胸口要鼓起來纔行!”
她通過視頻精準糾正了人工呼吸的操作方式,確保搶救有效。在整個過程中,家屬們高度配合,搶救從未停止。
經過緊張而有序的指導,奇蹟發生了——嬰兒終於發出了哭聲,恢復了意識!這一刻,所有人心頭的巨石稍稍落下。但李月並未鬆懈,她繼續指導家屬爲孩子保暖、採取側臥位並清理口中溢出的奶液,直到急救醫生到達現場。
掛斷電話後,那股緊繃的緊張感才轉化爲成功的欣慰與一絲後怕。“如果孩子沒有搶救過來,這個年輕的家庭肯定承受不住。”李月對記者說,“同時也覺得這個家庭真的很厲害,爲他們點贊,家屬們都在努力配合,這非常重要。”
調度員心聲
堅守生命線的責任感
李月從事調度工作6年。她認爲,作爲一名120調度員,最重要的素養是對每一通電話都保持“緊張感”,將其視爲搶救生命的關鍵一環,絕不能有絲毫懈怠。這次成功的案例,不僅是個人的職業成就,更印證了日常專業培訓和“視頻指導”等科技手段在危急時刻的巨大價值。
在很多市民的傳統印象中,120調度員的工作就是“接電話、派救護車”。然而,記者近日從天津市急救中心獲悉,120調度員的角色已發生質的飛躍,他們運用智能調度系統,在救護車到達前爲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標準化生命支持,實現了從“派車”到“救人”的根本轉變。
她提醒患者家屬,遇到緊急情況,首先務必保持冷靜,在撥打120後,要信任並積極配合調度員的指導,因爲“電話這頭的每一句詢問和指導,都是爲了更快、更有效地拯救生命。”
從傳統的“派車員”到現代的“生命守護者”,天津120調度系統的轉型升級,標誌着城市應急救援體系邁入智能化、專業化新階段,爲市民築起了一道更堅實、更高效的生命防線。
這條“生命熱線”的守護者們
雖不在現場
卻永遠是第一個接住希望
並用專業與冷靜
爲生命開闢綠色通道的人
120調度員們用耳朵傾聽危機
用聲音傳遞力量
他們是無名英雄
是永不掉線的生命守護者
文|蔣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