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到那個時候,不要過於悲痛。你要逐漸接受,爸爸要走是正常的。你就當我去旅行了,我會回來的,你只要心裏有我,早晚會回來的。改變不了的事,你去想他幹嘛,不要去多想,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我就這樣過好每一天,每一天的意義就是希望明天更加好……”
近日網絡上廣爲流傳的一則視頻裏,胰腺癌患者董先生穿着白色短袖,身形消瘦,對着女兒董三白(化名)的鏡頭,如此講述着自己對死亡的看法。

董三白與父親談話視頻。圖/社交平臺截圖
在董先生看來,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是最殘酷也是最難受的時光。雖然這段時光是必須經過的,但越短越好,因爲這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於是,董先生做出了不再接受後續治療的決定。
董三白將父親與自己的對話上傳到網絡平臺,希望讓更多人聽到父親對於死亡的見解,意外獲得大量關注。
“我們作爲家屬,肯定希望他試一試,但其實我們更尊重他本人的意見。”10月21日,董三白告訴九派新聞,“我接受世事無常,但我真的希望奇蹟發生,可以讓他多陪陪我。”
對話董三白。
【1】父親獨自就醫,目前病情惡化,後續不會再治療
九派新聞:你父親什麼時候確診的?以前身體情況如何?
董三白:確診時間是2月中旬。
以前他身體一直挺好的,只有一些老年人的基礎疾病。今年2月,他一直拉肚子,每天去三四次廁所,持續了兩個禮拜。他比較有醫學常識,意識到可能是消化系統方面的問題,就主動去了醫院,並且確診了胰腺癌。他確診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立刻做了手術,切除了腫瘤。從確診到開刀只隔了3天。
九派新聞:當時你父親是自己去醫院的嗎?
董三白:他自己去醫院的,親戚通知我的時候,他已經在術中了。我到醫院等了一段時間,他就被推出來了。他是一個人在處理這些事情。
九派新聞:聽到消息的時候,你是什麼心情?
董三白:蒙了,沒有什麼心情。他被推出來的時候,醫生說手術很成功,所以我沒有那麼悲觀。當時感覺運氣還可以,能完成手術,而且很成功。所以,當時雖然也會難過,但我接收到的正面信息讓我認爲爸爸還是可以生活一段時間的。
九派新聞:你什麼時候知道父親剩下的時間並不多了?
董三白:兩個禮拜之前。我爸的化療放療都結束了以後,發現癌指標壓不住,正常人的CA199(糖類抗原199,一種腫瘤標誌物)指標是30以下,而我爸爸剛開完刀是35,現在是3000。
九派新聞:後續還會持續治療嗎?
董三白:目前病情惡化,癌細胞擴散轉移。他不準備繼續接受任何針對癌症本身的治療,僅僅打算喫維持他的正常生活的藥。中醫、西醫,包括進臨牀組等,任何形式的治療他都有去了解,這些治療方式只有極小的概率對他有效。
他覺得,多一些試錯或者掙扎,挨更多的針,喫更多的苦,對於他來說沒有意義。我們作爲家屬,肯定希望他試一試,但我們更尊重他本人的意見。他不想治就不治,想在家裏面喫喫喝喝,到處溜達,像正常人一樣地生活,我們就尊重他的想法。
九派新聞:你父親還有什麼想做的嗎?
董三白:很多人問我,爸爸爲什麼不怕死?因爲他想做的事都做了,想賺的錢賺了,想辭的職辭了,想旅的遊都旅了。他什麼事情都做過,因爲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很多人總是活在等待中,意識不到生命的終點是死亡,臨近死亡了纔開始急急忙忙地準備。
而當你知道你的人生大課題是死亡的時候,你就應該非常珍惜地度過每一天,所以我爸爸確實沒有未完成的心願。他每一天過的都是他想過的、自由的、灑脫的生活,所以他才能直面死亡。

董先生近照。圖/受訪者提供
【2】從小接觸父親的死亡教育,希望傳遞力量
九派新聞:你父親什麼時候開始和你聊到死亡相關的話題?
董三白:在我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和我聊這個話題了。對於看過我最近視頻的觀衆來說,可能是一夜之間接收到這個信息。但對於我來說,父親的教育和他的思想與精神,是滲透在我從小到大的生活中的。
我十幾歲的時候,奶奶去世,因爲從小沒有在一起生活,所以沒有太多的感受,但是我爸爸很認真地審視了這個死亡課題。在我只有十幾歲時,他就跟我說,如果他以後生重病了,治不好,那就不要治,不要過度治療。如果身體比較疼痛,病情很嚴重的話,那就讓他快點結束生命。他更想體面地活着。他不希望他最後的時間是癱在牀上,看起來破敗不堪的,他不想要經歷這些掙扎。
九派新聞:小時候聽父親談死亡和他患病後聽他談死亡,心情有什麼改變?
董三白:當時十幾歲的我想,爸爸現在身體比較健康,纔會有這個想法。等到他年紀再大些,真的要面臨死亡的時候,每個人的求生本能可能會壓迫你的認知,改變你的想法。但後來,我爸爸一直都在跟我探討這個問題,不止一次地聊過這些話題,所以他會說出視頻裏的話,我是知道的。
但是,他現在真正面臨死亡了,還能說這些話,對我的觸動和意義是不同的。我一直知道我爸是這樣想的,我只是沒想到他真的會這樣做。
九派新聞:拍攝視頻記錄下父親對你的死亡教育的初衷是什麼?
董三白:很多人是避諱談論死亡的,對死亡話題都藏着掖着。我做自媒體以來收到很多留言,他們有的說父母是突然之間離開的,有的是父母瞞着病情,沒有告訴子女,導致沒有好好告別。於是我認爲,把這些問題前置地進行討論,也許能夠很好地給大家傳遞力量。
我把這些話錄下來的初衷,首先肯定是自我留念,其次是我的視頻能給到大家一些力量。很多人沒有好好跟父母告別,聽到我爸爸的話,覺得自己的父母如果還在的話,也會這樣安慰他,並從中收穫力量。
我覺得,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聽到這些話,或者不是所有人都敢勇敢地說出來,而我爸爸一直在說,表述或許不一樣,但內核始終不變。
我覺得他的想法很特別,也並不常見。後來我跟一個博主朋友討論,是否能把我爸的話發出來。聽了我爸爸話裏的主要內核以及我的闡述後,他說他聽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覺得沒有問題,很正能量。所以當時就記錄了,並且發了。
九派新聞:你在父親生病時曾外出旅遊,網友們認爲不妥,你有什麼回應?
董三白:我現在在做自媒體,後面肯定會更新日常的喫喝玩樂,也可能會接商單。我出去旅遊,被網友說你爸爸都生病了,這個時候出去玩,是自私、沒良心的表現。但這都是我爸想看到的,他並不想看到我犧牲自己去照顧他。
我是爲了更好地活着,更加燦爛地綻放,就像泰戈爾說的“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不是一個愛和犧牲的故事,而是一個勇敢和獨立的故事,我們認爲家人之間的愛是彼此成全。
九派新聞:有看到一些讓你印象很深刻的評論或私信嗎?
董三白:有的,有網友提到,自己的親人沒有跟他好好地告別,但是他聽了我爸爸的這些話,感到很釋懷。我剛剛還看到一條,他說:“爸爸從你出生開始,教你走路,教你喫飯,教你讀書寫字,教你長大如何爲人處世。現在,爸爸教你如何在沒有他的日子裏好好繼續生活,尋找其他值得遇見的美好。現在哭,請放聲地哭,但是真正離開的那一刻,我希望你冷靜,因爲爸爸無處不在。”
這些話很能給人力量,所以即使我每天都在被問類似的問題,給出相同的回答,依然願意一遍一遍地去說,因爲這些話應該被更多的人聽到。

董先生與女兒董三白的合照。圖/受訪者提供
【3】辭職不是愛和犧牲,是傳承
九派新聞:父親的確診在你辭職理由中佔多大的比例?
董三白:我的辭職和我爸有關,但不是因爲我爸。大家認爲我辭職是爲了照顧爸爸,這當然是一部分原因,我想多陪他,在他需要我的時候能隨叫隨到。但更深層次的原因不是愛和犧牲,是傳承,我想成爲他那樣的人。
我最近更新了一條視頻,講述我爸爸的人生經歷。他35歲創業,到45歲時,其實公司還能繼續開下去,但他說錢是賺不完的,他賺夠了,不想賺了,於是把公司股份賣掉,達到了他認爲的經濟自由,去享受生活。
我的離職,一方面是被爸爸的病觸動,讓我覺得人生苦短。不是及時行樂,而是人生苦短,要珍惜每一天,好好地活着。我不想到35歲還在打工,我想要像我爸一樣,去自由地闖蕩。所以與其說是爲了照顧他,不如說是更想成爲他。
九派新聞:在你的心裏,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董三白:他對我的教育是以身作則的。他教導我的,就是他自己所做的。他會告訴我,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不要在乎別人的想法,活出自己的態度,不要被世俗或者別人的語言左右,要勇敢地奮鬥,勇敢追求自己想追求的生活。無論這種生活是否被別人認可,只要認定了它,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你都可以去追求。
九派新聞:他辭職後過上的“想過的生活”是怎樣的?
董三白:他把生活過得很有情調。他比較喜歡做飯,對喫飯很有研究。他還喜歡把家裏收拾得很整齊,一邊聽着交響音樂,一邊拖地板。他還喜歡釣魚和旅行。
但他是一個比較“獨”的人,喜歡自己一個人,不呼朋喚友,也不會帶着我去參與他的興趣活動或者旅行。他想要自己去丈量、去看、去感受這個世界。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會滿足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九派新聞:你辭職之前,會經常回家陪伴父母嗎?
董三白:我是上海人,一直在父母身邊,小時候我是跟爸爸長大的,最近跟我媽住在一起。以前逢年過節我都會去看我爸,就是正常的頻率,沒有特別疏遠,也沒有特別陪伴。
九派新聞:從小到大,父母對你有什麼期望?
董三白:希望我開心。他們對考試分數、工作薪資這些東西不在乎。我媽此前也跟我說,你結不結婚沒關係,你自己開心就好。他們對我沒有任何的期望,就希望我好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
九派新聞:你辭職後有什麼規劃?
董三白:辭職是因爲我覺得我打工打夠了。我從一個小公司到全球五大行,到全球排名第一的房地產公司,並且進入最好的組。我的上升之路,我感受過了,有了升級打怪的體驗,也探索到自己的邊界。再往上可能就是做管理層,我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邊界,沒有辦法體驗這些,所以我選擇了結束打工生涯。
後續具體的規劃,是需要摸索出來的。目前我做自媒體三年了,還想要繼續做下去,記錄一些和家人的日常。我本科是學心理學的,現在也在上課,想繼續進修心理學,把心理學的一些主流觀念發揚光大。我有這樣所謂的使命感,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意義的事情。
來源:九派新聞
記者:孫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