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就是不想喫飯?很多人都誤解了

很多人認爲,有厭食症的人就是討厭食物,所以喫不下飯;也有人覺得他們不過是因爲挑食、“矯情”,等餓急了自然就會喫。

事實上,厭食症患者並不是不想喫。恰恰相反,他們內心渴望進食,甚至喜歡研究烹飪,爲家人做大餐,但自己卻一口都不喫。這不是因爲不愛美食,而是他們極度害怕變胖,恐懼的是食物背後的熱量,和可能增加的體重,實際上是被恐懼和控制慾支配。

厭食症不是自控力太強或追求完美的結果,它往往由多重因素共同造成。

生物原因:遺傳方面,有相關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更高;神經學方面,與食慾、情緒和獎勵機制相關的神經遞質失衡,也是增加患病的風險因素。

心理原因:完美主義、強迫人格、低自尊等人格特質,是患病的風險因素。此外厭食症也常作爲併發症,與焦慮症、抑鬱症和人格障礙同時存在。

環境原因: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功能失調性態度、認知情緒調節與童年虐待有相關性。另外,家庭關係緊張,對體重有嚴格要求的職業壓力、學業壓力、創傷生活事件、以瘦爲美的社會文化也是患病的影響因素。

得了厭食症該怎麼辦?

厭食症的治療並不容易,因爲患者往往缺乏求治動機。一些人經常覺得“我沒病,我只是想更健康一點”。

因此,多學科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營養師、內科醫生)的合作治療至關重要。

心理治療,是治療厭食症的主要療法。常見的有針對青少年患者適用家庭療法,認知行爲治療幫助患者調整不良認知。

營養療法,是治療厭食症的重要療法。其目標是通過再攝食增加體重,緩解患者嚴重營養不良的情況,維持正常生命體徵。

藥物治療,是治療厭食症的重要輔助手段。因爲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厭食症本身,主要是調節抑鬱、焦慮情緒的藥物和恢復軀體機能的藥物。

總之,厭食症的康復之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理解、陪伴與專業幫助,能成爲他們走出陰霾的燈塔,給他們的內心積累力量。讓我們一起,用更多的理解取代誤解,讓“好好喫飯”不再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科學闢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