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常常交織着愛與羈絆。當以愛爲名的關懷過度越界,它帶來的可能不是溫暖與支持,而是難以言說的心理重負。
30多歲的浙江姑娘王青(化名),結婚多年,卻始終無法掙脫母親無形的控制。近日,她被確診爲抑鬱症。
在詳細瞭解王青的家庭情況後,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臨牀心理科徐方忠主任發現,王青母親事無鉅細的干預貫穿了她的整個成長過程。由於母親性格強勢,王青姐弟倆從小一做錯事就會遭到嚴厲批評,而王青父親在她十幾歲時意外去世,母親深覺責任更重,對孩子的管教也更加嚴格。
作爲姐姐,王青不僅要面對母親的高壓,還得學着照顧弟弟。曾經愛說愛笑的她,話變得越來越少。
結婚,本是王青以爲可以喘口氣的契機。她和丈夫本想搬出去住,可母親堅決不同意。最終,小兩口還是和母親住在了一起。
同住一個屋檐下,控制與服從的戲碼日日上演——母親不敲門就進小夫妻的臥室整理收納,每天燉各種補品勸小夫妻備孕,女兒喝冰飲也會被阻攔稱“會宮寒”……
母親總是說,“我都是爲你好”,卻從未問過女兒真正需要什麼。長期處於這種“以愛爲名”的控制下,王青的情緒持續低落,身體也開始發出警報,陸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持續疲勞等症狀,被確診爲抑鬱症。
“情緒沒有出口,心理壓力最終被身體‘表達’了出來。”徐方忠指出,王青的問題根子在於長期不良的家庭關係,他強烈建議母女二人一同前來諮詢。
徐方忠委婉又堅定地讓王青的母親意識到,她需要把目光從女兒身上移開,去發展自己的生活興趣,而不是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子女身上。在徐方忠的持續幫助下,王青與母親的關係逐漸緩和,她的病情也開始好轉。
愛是尊重與放手
“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清晰的邊界意識,愛需要尊重,關心需要尺度。”徐方忠強調,父母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步放手,避免在子女婚後過度介入小家庭事務,“愛需要學會適當地放手”,而子女成年後也要樹立個人意識,尤其在“主權類”決定上,要減少長輩的過度參與。
此外,子女也需要理解,父母“囉唆”的背後,往往是真切的牽掛和不善表達的愛。只有當雙方都能尊重彼此的邊界與獨立,代際溝通才能從“爲你好”的單向輸出,轉變爲真正的理解與關懷。
來源:FM93交通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