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使用手機,每一步可能都需要從頭學習。遇到困難除了“麻煩子女”,他們也期待有“明白人”能問問。一份《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改造調研報告》顯示,中老年人對App適老模式主要需求之一即是人工客服。但記者發現,尋找人工客服,如今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一種對耐心的考驗。
急人:問題沒發完,對方已“斷聯”
65歲的康阿姨,付費158元購買了某平臺的年度會員。最近不時出現“掉線”情況,重新登錄很麻煩,康阿姨決定找客服問問。找遍會員中心、訂單、設置……康阿姨許久纔在“幫助與反饋”裏找到“在線客服”。
點擊進入後,一個帶着笑臉的“專屬智能客服”彈窗跳了出來,列了一串“猜你想問”的問題。康阿姨只好打字輸入“賬號經常掉線,視頻看不了”。等待數秒,智能客服回覆了一段模板文字:若您遇到賬號使用問題,可嘗試以下操作……這樣的回覆看得康阿姨雲裏霧裏,想找位人工客服直接幫忙。
連續輸入2次“轉人工”後,終於接通“專享人工客服”,康阿姨趕緊開始打字。但還沒描述完,頁面就彈出提示:因您長時間未諮詢問題,對話已經自動斷開。
“我還沒問完呢!怎麼就斷了?”康阿姨又氣又急,“這到底是真人還是機器人啊?我們老人打字慢,就不能多等兩分鐘嗎!”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視頻網站都存在類似情況。開通會員、續費等標識十分明顯,“客服”入口卻相當難找;部分平臺的智能客服只能識別預設問題,若用戶描述超出模板範圍,僅能機械回覆“請描述您的問題,我們好爲你提供對應服務”,既不轉接人工,也不提供其他解決方案。
繞暈:客服“藏”得深,有話難直說
相較對着屏幕點點點,老年人更傾向“有話直說”。“還是打電話吧!”線上折騰了半個多小時,康阿姨實在不耐煩。但通過“智能客服”問到的客服電話,撥通後傳來的也是機器女聲:“您好,請簡單描述相關問題。”
康阿姨描述一番後,對方卻顯然無法理解,繼續播報“購買會員未生效請按1,觀看提示付費請按2,會員還有廣告請按3……”
康阿姨十分無語,“就想直接問問真人,一步步教我怎麼弄,有這麼複雜嗎?”
無獨有偶,68歲的李阿姨有一次聯繫物流網點,諮詢自己的包裹有無派送的經歷。按照物流顯示電話撥打過去,耳邊響起機器播報,“上門攬收請按1,業務諮詢請按2,郵件查詢請按3……”
李阿姨說:“我按了3後,發現無法接入人工服務。又返回上一層,從頭聽到尾,最後聽到了人工服務。按鍵進入後,告訴了我一串數字,撥打了沒人接。我就又重新聽了一遍,換成了業務諮詢,這纔有人接電話。”
缺位:多“回合”召喚,還得排長隊
目前還有一些平臺,在經歷一連串的播報和跳轉後,依然無法接入人工客服。例如,微店平臺的售後模塊,完全採用自助服務模式。無論點擊什麼問題,彈出來的都是更多問題的諮詢列表。點擊“在線客服”,彈出來的也是“智能助手”。
記者嘗試對着智能助手輸入“人工客服”,對方竟“勸說”起來:
“親,您先和我說說具體情況,說不定不需要進入人工客服啦”;
“彆着急轉人工,我可是經過精心訓練的”;
“理解您的心情,但我真的有實力幫您”……
足足三次“人工客服”的召喚下,對方纔彈出轉人工的鏈接,並稱“前面還有40人排隊,是否確認”?
智庫點評:合理分配“智能”“人工”佔比
互聯網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認爲,技術的使用不能失去人文關懷。企業降本增效的同時,不能犧牲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企業在使用客服系統時,應合理分配智能客服和人工客服的佔比,像‘一鍵轉人工’等服務選項是必不可少的,讓客服系統真正成爲服務的工具,而不是爲使用者添堵。”
北京晚報記者 魏婧 徐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