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不少人整天窩在空調房裏,可一進一出冷熱交替太頻繁,當心“冷中暑”找上門!
眼瞅着就要入伏了——這正是一年中最悶熱難熬的“桑拿天”,防暑降溫可得講究方法:外頭要防曬,屋裏也別貪涼,身體調節跟不上,反而容易出問題。
冷熱交替易致“陰暑”
貪涼需謹慎
與高溫引發的“熱中暑”不同,因冷熱交替導致的“冷中暑”(中醫稱爲“陰暑”)更容易被忽視,但其危害不容小覷。
38歲的設計師王先生(化名)前一天晚上在公司熬夜加班,次日又在空調房裏開了兩個小時的會,下班後準備打車去聚餐,在烈日下等車時,就覺得一陣頭暈,噁心想吐,趕緊去掛了急診。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急診科醫生解釋:“從低溫環境突然進入高溫,此時人體毛孔遇熱舒張,不能及時適應溫差變化,就會出現畏寒、低燒、微汗、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類似中暑的反應。”
無獨有偶,家住杭州市拱墅區的章阿姨(化名)是在大汗後貪涼,被“陰暑”突襲了。
上週傍晚,章阿姨跳完廣場舞大汗淋漓回到家,爲求快速降溫,老早就讓老伴開好了空調,備好了冰鎮綠豆湯。誰知當晚便腹瀉不止,並伴有頭暈噁心的症狀。所幸在簽約家庭醫生指導下,及時服用了藿香正氣水才得以緩解。
“這就是典型的‘陰暑’。”潮新聞·錢報健康小站、杭州市拱墅區長慶潮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中醫師姜勤說。
在中醫理論中,中暑分爲“陽暑”與“陰暑”,陽暑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熱中暑,陰暑則是因爲過度貪涼導致寒溼邪氣內侵,損傷人體陽氣,引發氣機紊亂。
“比如長期對着空調吹,喫冷飲,洗冷水澡,或者突然從戶外走進室內,都會誘發陰暑。”姜勤提醒,兩種不同病理狀態,處理起來也大不相同,要辨證論治,“陰暑的典型表現是無汗或微汗、低熱(通常<38℃)、頭身困重、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畏寒乏力等,與高熱、大汗、口渴的‘陽暑’症狀形成鮮明對比。”
“這陣子颱風剛過,溼熱交加的桑拿天其實更容易出現‘陰暑’,尤其是慢病患者、中老年人要特別當心。”
空調時代,如何預防這種“陰暑”?
專家建議:要給身體留出一個適應溫度差的“緩衝帶”。
首先,大家出汗後進入空調房前,務必擦乾汗水,再在常溫環境(如走廊、玄關)停留幾分鐘,不要立刻衝冷水澡。空調溫度不宜低於26℃,風速不宜過大,避免冷風直吹頸背等處。從空調房到室外時,最好能提前關閉空調並開窗通風,避免人體突然進入高溫環境。
姜勤提到,章阿姨在進入空調房後,直接喝冰綠豆湯,會使寒溼直中脾胃,容易引起腹痛腹瀉。“運動後尤需嚴格避免冰鎮飲料,即便要喝也建議喝溫水,少量多次補充水分。”
此外,對於長期待在空調房的上班族,最好穿長褲,備一件薄外套,遮住後頸的大椎穴、肚臍的神闕穴,以及膝蓋膕窩的委中穴等重要穴位,以防寒溼入侵。
日常在飲食方面,可多選擇薏仁粥、西紅柿湯等祛溼氣、健脾胃的食物。姜勤解釋,長時間待在密閉空調房內,毛孔緊閉,體內溼熱不易散發,更需注意飲食調理。
對於既往發生過“陰暑”的易感人羣,姜勤補充道:“可以偶爾服用藿香正氣水(丸),以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熱中暑不容小覷
重症可致命
和“陰暑”相比,夏天,最常見的還是熱中暑。前些天,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急診科就連續接診了兩位重症中暑的患者。
28歲的快遞小哥小馬(化名)去醫院時四肢肌肉不自主地痙攣且伴有疼痛,這是重症中暑的一種,叫做熱痙攣,常發生於初次進入高溫環境工作或運動量過大時,大量出汗且僅補水者。
急診科醫生翁銀燕發現,儘管小馬的單位也有相應暑季作息調整,但因其工作範圍內,大部分爲舊小區、樓梯房,上下跑動出汗多,雖然他在工作時有大量飲水,補充水分,但還是不幸中招了。
“熱痙攣的發生可能與鈉丟失有關,不是僅補純水就可以了,要及時補充鹽分和電解質水,避免體內電解質紊亂。”翁銀燕解釋。
不過,好在年輕,小馬在快速予以補液、降溫等精準治療後,不適症狀得到了迅速緩解。
另一位78歲的患者張大伯(化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於空調突然故障,而維修師傅遲遲未到,他只能依靠電風扇散熱,最終導致了熱射病,在家中昏迷時體溫高達40.5℃,情況十分危急。
入院後,翁銀燕對其採取了冰鹽水等降溫措施,並排除了其他可能導致昏迷的疾病。經過30分鐘的緊急處理,張大伯的體溫下降至38.9℃,神志逐漸清醒。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急診科主任韓芳提醒,遇到高溫天氣,大家儘量減少外出,外出時要做好防暑工作,家中老人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頭暈、乏力、大量出汗、暈厥等症狀,就要考慮中暑的可能,要及時就醫。
浙江省中山醫院急診科主任李剛也強調,熱射病屬於重症中暑,其典型症狀主要表現爲高熱、無汗和意識障礙三聯徵。高熱時,患者體溫顯著升高,皮膚摸起來燙手;無汗是由於汗腺功能衰竭;意識障礙則包括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譫妄、抽搐等症狀。
“熱射病進展迅速,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預後極差,病死率高達50%,對於50週歲以上的患者來說死亡率甚至達到70%左右。因此,一旦發現相關症狀,必須迅速採取措施,及時送醫治療。”他提到此前接診的一位高齡患者,因爲省電未開空調,屋內十分悶熱潮溼,家屬發現其昏迷後撥打120送醫,當時體溫高達42℃,即便入院積極救治後,各個臟器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損傷,尤其大腦功能已經喪失,在EICU住了很長一段時間。
多位醫生提醒,身邊有人中暑了,第一時間進行急救非常關鍵。在就醫之前,我們可以這麼做:
首先,第一時間把中暑者轉移到涼快通風處;
第二,脫去多餘的或者緊身的衣服,給患者降溫;
第三,有條件最好趕緊物理降溫,用冷水毛巾反覆擦拭全身;對昏迷抽搐患者,將其頭偏向一側,確保呼吸通暢,防止誤吸。
潮新聞 記者 劉千 通訊員 陳瀛 張煜鋅 邢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