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慮建造核潛艇,風險有多大?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自從美國批准韓國建造核潛艇之後,日本也按捺不住對於核潛艇的貪念。《日本時報》10日稱,日本政府官員們開始討論擁有核潛艇的事宜,“這些先進潛艇能祕密進行長時間的軍事行動,這將有助於加強針對中國的威懾”。但即便是日本媒體也普遍認爲,日本想要獲得核潛艇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和風險。

報道稱,日本自民黨和維新會在10月達成的聯合政府協議中,就包括了促進日本擁有以“下一代能源”爲動力、配備遠程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潛艇等相關內容。日本《朝日新聞》稱,在今年9月的一份報告中,負責加強日本防衛能力的防衛省專家小組建議,海上自衛隊應該研究以核反應堆爲動力、配備垂直髮射系統的新型潛艇,實際就是指核潛艇。“這標誌着日本官方政府諮詢機構首次公開支持這一想法”。在10月22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在被問及日本裝備核潛艇的可能性時,他表示“不排除任何選擇”。

10月底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已經批准韓國建造核潛艇”的消息極大刺激了日本政府。《朝日新聞》稱,當前在東亞地區,不但中國已經擁有多艘核潛艇,如今韓國也在建造核潛艇方面“獲得美國批准”。小泉進次郎近日在電視上公開表示,“日本週圍的環境如此嚴峻,我們必須討論未來潛艇到底是採用常規柴電動力還是使用核動力”。報道認爲,小泉的最新聲明表明,韓國獲批建造核潛艇,讓日本引進核潛艇的爭論“火上澆油”。

據介紹,通常意義上的核潛艇是指以核反應堆爲動力的大型潛艇,主要包括配備常規武器的攻擊核潛艇和攜帶潛射核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即便是不配備核武器的攻擊核潛艇,它與傳統動力潛艇相比,也具有顯著的作戰優勢,包括極大延長的水下部署時間和更高的水下航速,這些提升了潛艇的機動性。

《日本時報》介紹稱,海上自衛隊目前擁有22艘常規動力潛艇,它們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吸進空氣驅動柴油發動機給電池充電。而核潛艇能長時間保持水下航行。另一方面,日本考慮爲新一代潛艇配備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後者需要額外佔用艇內空間,因此只能裝在噸位足夠大、機動性好的潛艇上。水下速度對於避開對手反擊很重要,因爲潛艇的位置很可能在發射導彈後被敵人發現,需要儘快機動轉移,擺脫對手的追蹤。同時更大的噸位意味着潛艇受到的水下阻力也更大,因此也需要更強勁的動力驅動,這些都成爲日本考慮爲新一代潛艇配備核動力的理由。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此前分析稱,日本現役潛艇雖然採用常規動力,但已經具備核潛艇的部分特徵。海上自衛隊現役的“蒼龍”級和“大鯨”級潛艇水下排水量都超過4000噸,遠超其他國家的常規潛艇,甚至與法國“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的噸位相當。這也意味着日本具備核潛艇級別的大噸位潛艇建造能力。其次,“蒼龍”級後期型和“大鯨”級採用大容量的鋰電池,它的能量密度和輸出功率遠超傳統鉛酸電池,可以讓潛艇在短時間達到類似核潛艇的高航速,並大幅減少了浮出水面的需求,從而提高了安全性。此外,日本在先進耐壓殼鋼材、靜音技術和聲吶系統方面的技術積累,也爲建造核潛艇提供了基礎。

日本在建造潛艇方面的最大技術障礙在於艇用核反應堆。報道稱,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曾建造過“陸奧”號核動力貨船,它採用民用核反應堆技術,但剛服役就因爲核泄漏事故而被封存,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重新啓動並完成首次全球試航,隨後日本拆除了該船的核反應堆。此事也證明日本在艦用核反應堆方面技術積累薄弱。同時潛艇使用的軍用核反應堆對於整體緊湊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遠比陸地核電站或核動力水面艦艇的要求高得多,何況還需要將核反應堆、蒸汽輪機、傳動軸系統集成到狹窄的艇體內部,並解決散熱、輻射屏蔽、噪音控制等問題,爲此需要建造陸上模式堆進行長時間的測試,日本沒有公開進行過此類項目。因此日本想要發展核潛艇,目前還面臨很多技術方面的挑戰。

除了核反應堆方面的技術問題外,《日本時報》也提到,日本想要裝備核潛艇,在建造和維護成本以及法律方面也面臨廣泛挑戰。報道稱,按照“輪番戰備、維護和訓練”的要求,至少需要3艘核潛艇才能保證“始終有1艘核潛艇能夠出動”,但3艘核潛艇的建造和維護費用巨大。除了核潛艇本身的高昂研製成本之外,海上自衛隊還需要建造專門的配套核設施來進行日常維護以及處理可能的輻射泄漏。“因此引入核潛艇需要對海上自衛隊的結構進行全面調整,當前海上自衛隊正在爲人員嚴重短缺而苦苦掙扎。”

此外,日本政府還需要修改相關法律法規,當前的日本法律規定只能和平利用核電。勸說核潛艇基地附近的當地居民也需要花費額外的代價。

因此有防衛省官員表示,“長期以來,引進核潛艇一直是自衛隊的禁忌話題,沒有得到適當的討論”,“這取決於日本政客們是否準備好做出決定”。另一名防衛省官員表示,“如果只是爲了監視和威懾周邊國家,有能力保護日本週邊地區就足夠了,所以我想知道裝備核潛艇是否真的有必要”。(陳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