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白曉】《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27日報道稱,在對太平洋地區的援助方面,中國“智勝”美國,澳大利亞不得已只能“孤軍奮戰”。
報道援引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當天發佈的最新版《太平洋援助地圖》,稱在其他國家減少貸款並準備削減發展援助之際,澳大利亞鞏固了其作爲太平洋地區最大援助國的地位;而由於美國削減援助,外界對其不可靠的印象加深,這同時讓中國在“外交敘事”上獲得了優勢。
這份報告追蹤了多國在2008年至2023年間向太平洋地區提供“官方發展融資”(ODF)的情況。報告顯示,2023年,對太平洋地區的ODF降至36億美元,較2022年下降16%。其中,澳大利亞佔對太平洋地區ODF的43%,是第二大援助國新西蘭的4倍多。
“包括美國、新西蘭和大部分歐洲國家在內的西方國家正在削減對太平洋地區的援助。”《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報道稱,如果排除美國與帕勞、馬紹爾羣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簽訂的《自由聯繫協定》,美國僅是太平洋地區的第九大援助國,佔總援助的1.4%。
報道援引研究項目負責人亞歷山大·達揚特的分析稱,對澳大利亞來說,美國的“撤軍”不僅帶來諸多不便,也讓澳大利亞在對抗中國影響力方面愈發孤立無援。
達揚特表示,美國削減的援助正以信任流失的形式被量化,而中國則鞏固了其“穩定、不干涉內政的合作伙伴”形象,在一個重視持續性的地區贏得了信任。
報告提到,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發展合作已趨於穩定,合作重心已從傳統基建轉向更具針對性的贈款援助和基層項目。報告稱,中國正積極與太平洋島國的學校,警察部門和醫院等建立聯繫。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援引報告作者杜克的話稱,中國的援助策略展現出“卓越的適應性”,“中國當前在太平洋地區的投入總額雖低於10年前,但其援助已更深地融入了當地社區。項目規模更小但實施頻次更高,且更精準契合地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