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編者的話:能源成本、外部競爭與美國關稅政策正加劇德國的產業外流。有德國媒體近日披露,過去5年間,德國企業平均每年將超過2000億歐元的資金投向海外。與此同時,德國在創新機制上也被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甩在身後。巴斯夫等德企巨頭加速佈局亞太市場的消息,似乎在印證德國的“歐洲製造業中心”地位面臨危機。有專家告訴記者,德國能否扭轉困局,既取決於其內部改革力度,更受制於複雜的地緣政治變量。
“整個行業看不到未來”
管理諮詢公司西蒙顧和公佈的最新調查結果凸顯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70%的德國能源密集型企業正在將投資轉移到海外。德國《商報》25日的報道援引專家警告稱,若任由這種情況發展,可能導致德國工業附加值大幅下降。
報道稱,接受調查的約240家德國企業均來自化工、鋼鐵、玻璃和水泥等“德國製造”代表行業。有31%的受調查企業表示,正積極將生產轉移或擴展到歐洲以外地區;有42%的受訪者表示“更願意投資德國以外的歐洲國家”,或者將在德國本土的投資項目延後實施。
行業觀察人士證實了這一黯淡的前景。德國化工產業園運營商Infraleuna的董事總經理克里斯托夫·君特爾表示,由於需求不足,他所熟知的許多公司已經很多年沒有充分開動產能了,他感嘆“整個行業看不到未來”。
爲能源密集型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的Ritter Gent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伊馮娜·漢克也證實了這一趨勢。她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德國能源密集型企業正將投資轉移到中國、印度或美國等國家。這一趨勢已經對德國“歐洲工業中心”的地位構成嚴重威脅。
根據法國巴黎銀行今年二季度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德國經濟的傳統增長動力正面臨挑戰。短期內,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調關稅將對出口造成壓力,並加劇經濟不確定性。
報告顯示,2021年底至2024年底,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製造業出口下滑。2022年至2024年,德國出口額下降4.2%,這反映出成本上升以及亞洲競爭對手在多個行業的崛起導致的德國工業品競爭力下降。這一情況也反映在了德國企業的財報上。根據8月6日發佈的業績報告,德國化學巨頭拜耳今年二季度淨虧損同比增加6倍,達1.99億歐元。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副研究員董一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短期看,這一趨勢會對德國政府當前的經濟提振計劃形成對沖,包括基礎設施投入、產業補貼等政策的效果可能被削弱;從長期看,作爲製造業立國的德國,其經濟核心競爭力、就業穩定及社會問題防範都將面臨挑戰。
德國企業面臨“雙重擠壓”
《商報》在採訪部分德國能源密集型行業代表後報道稱,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能源成本高企。歐盟的氣候政策導致碳排放證書價格持續上漲,企業爲每噸碳排放所需支付的費用已成爲沉重負擔。儘管目前部分證書仍免費發放,但企業對於未來補貼減少、成本壓力上升的判斷越發不安。特種化學品公司贏創的負責人克里斯蒂安·庫爾曼公開呼籲取消歐洲的二氧化碳排放費,以緩解企業的壓力。
第二,政策不確定性打擊了企業的信心。2025年初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結束後,不少企業對新政府實施“秋季改革”的期待逐漸消退。德國聯邦中小企業協會的調查顯示,約80%的受訪企業對新政府能否改善經營環境持悲觀態度。
德國政府迄今爲止宣佈的一些援助措施對企業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例如,德國政府計劃在2026年爲企業補貼總計65億歐元的電網費用。化工產業園運營商君特爾坦言,這對電力密集型行業的影響微乎其微。在他的企業所在的洛伊納化工園,補貼金額爲448萬歐元,僅相當於該化工園電力成本的2%至3%。
第三,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戰正在多方面給德國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帶來壓力。歐洲鋼鐵製造商安賽樂米塔爾告訴《商報》,其正面臨“來自歐盟以外持續湧入的不公平進口產品”。德國特種玻璃製造商肖特已主動調整其投資策略。該公司證實,其過去兩年的投資決策“更有利於產能在德國以外的國家落地”。未來,肖特將繼續推行更加服務本地化市場的模式。西蒙顧和合夥人揚·哈默表示:“許多能源密集型企業現在正在做出選址決策”
第四,經濟疲軟導致需求崩潰。目前,德國經濟未能復甦:德國央行預計,2025年第三季度的經濟將停滯不前,這令不少企業持續看低需求預期,控制生產規模。部分德國化工企業的工廠產能利用率僅爲71%。根據行業協會的數據,只有在產能利用率達到82%左右,德國的化工企業才能盈利。
董一凡表示,德國能源密集型企業將投資轉向國外的趨勢,既是國際產業轉移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如上世紀日、歐、美在全球化浪潮中已呈現這一特徵;同時也反映出德企的全球化佈局正受到本土政治經濟條件與地緣政治的雙重擠壓。德國本土基礎設施老化,加之俄烏衝突後能源成本攀升及激進能源轉型帶來的衝擊,使得這些企業在成本收益覈算後,將外遷視爲現實選擇。
每年超過2000億歐元流出
對於調查結果,德國選擇黨聯合主席魏德爾評論稱,德國正大幅喪失工業投資吸引力。這意味着大量德國工廠關閉,以及數十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受衝擊的城市將面臨貿易稅收的進一步下降。斯圖加特市的部分汽車產業集中區有可能像曾經的美國底特律一樣,面臨被遺棄的危險。
“德國之聲”網站稱,如今的德國製造業在高能源價格、激烈的外國競爭以及美國對歐盟產品徵收新關稅的影響下苦苦掙扎。德國《焦點》週刊認爲,德國企業正越來越多地將資金轉移到海外,過去幾十年已累計達34520億歐元。2024年,外國企業在德投資總額爲232億歐元。歐元在過去5年間,平均每年有超過2000億歐元流出德國。如果這些資金投資於德國本土的工廠現代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初創企業扶持等,德國可能已經創造出“經濟奇蹟”。報道還稱,相比中國等國,德國的創新機制已經顯得“十分遲緩”——任何想在德國建廠的計劃,從規劃到投產通常需要5到7年時間。如今,中國擁有高鐵、5G網絡、智能港口、先進的機場和大量頂尖科研機構。中國每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數萬億美元,其結果是中國不僅成爲“世界工廠”,也日益成爲“世界創新中心”。這一切都在展現出一個國家大力投資未來所能取得的成就。
《商報》則認爲,作爲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如今德國需要設法重新跟上其他地區,尤其是亞洲的增長步伐。報道援引德國化工巴斯夫發言人的話稱:“到2030年,亞太地區將佔全球化工市場的70%左右。”巴斯夫目前正在位於中國廣東省的湛江市建設一個新的一體化生產基地,並聲稱“未來希望在能夠看到市場持續增長的地方投入生產。”
《焦點》週刊稱,在這樣的對比下,不僅德國的企業投資在大量流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也在大量離開德國。因此,德國必須儘快恢復成爲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法國巴黎銀行的報告認爲,美國針對歐盟的新關稅政策可能加劇德國的現有壓力。數據顯示,美國是德國的核心市場,2024年德國出口總額的超過10%發往美國。德國央行行長預計,到2027年,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5個百分點。
董一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本土企業投資外流的趨勢未來仍將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地緣政治與內部政策是核心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