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赴馬來西亞特派記者 曹師韻】美國總統特朗普26日在訪問馬來西亞出席第47屆東盟峯會期間,與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簽署一系列涵蓋關稅政策、供應鏈多元化、勞工保護及環境合作等貿易與關鍵礦產協議。東南亞媒體認爲,這些協議比美國此前聲稱的方案寬鬆、穩定。不過,彭博社援引專家的話分析稱,此次簽署的協議“相當靈活”,在法律約束力上存在侷限性,未來可能面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白宮聯合聲明顯示,美國與上述四國簽署互惠貿易協定,承諾共同應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協議規定,美國將維持對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出口產品的19%關稅稅率,以及對越南出口產品的20%稅率,與美國之前對這些東南亞國家設定的“對等關稅”稅率一致。
美國在一些領域對這些東南亞國家商品給予豁免。馬來西亞《星報》報道稱,美國對馬1711個關稅項目給予豁免,相關產品總出口額約達52億美元,佔馬來西亞對美出口總額的12%。
與此同時,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馬來西亞和柬埔寨被要求削減對美國汽車和農產品的關稅和監管規定,並進口更多的美國商品包括波音飛機,以換取美國“對等關稅”的某些豁免。馬來西亞還將在未來10年向美國投資700億美元;在美國與越南和泰國簽署的框架協議中,兩國同意削減幾乎全部美國商品的進口關稅。美國政府發佈的聲明顯示,兩國還同意購買波音飛機和美國農產品。
在關鍵礦產領域,美國與馬來西亞、泰國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星報》稱,雙方在聯合聲明中稱,馬來西亞承諾不禁止向美國出口關鍵礦產或實施配額,但未明確該承諾是適用於原料還是加工產品。與泰國簽署的協議也旨在促進關鍵礦產對美出口。
對於與美國達成的協議,東南亞國家政要表態謹慎。《星報》援引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和工業部長扎弗魯爾的話報道稱:“我們此前對美國的承諾沒有改變。事實上,美國給予的准入條件比以前更好。”他同時強調,兩國不會簽署任何影響國家主權的協議。
彭博社評論說,此次宣佈的協議在法律約束力上存在侷限性。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東南亞主管彼得·芒福德指出,“這些都不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它們都相當靈活。” 他表示,“這(協議)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紐約時報》稱,引人注目的外交場面之外,美國對印太地區盟友的基本政策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並未發生改變。報道稱,與上述東南亞國家簽署的協議大部分都與和中國的競爭有關,包括出口管制、經濟制裁以及獲取關鍵礦產資源等,並試圖從中爭取更多籌碼。
美國“政治新聞網”26日報道稱,總體上,中國仍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2024年,中國與東盟的雙向貿易總額達9823億美元。美國正迫使這些國家面臨艱難抉擇。
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2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合作非常深入,產業鏈結合非常緊密。它們深諳“脫鉤斷鏈”的利害,並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這從東南亞國家在與美進行“對等關稅”談判上刻意保持低調也能看出來。葛紅亮補充說,需要強調的是,單邊主義做法不利於東南亞各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