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推遲訪華引發巨大爭議,德議員批其發出“不良信號”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李嘉鈺】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訪華臨行前兩天突然宣佈推遲行程,在德國引發巨大爭議,也暴露出默茨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德國執政聯盟中的社會民主黨議員批評外長此舉發出“不良信號”,認爲這不利於改善當前緊張的德中關係。

綜合德國《世界報》、路透社等媒體26日報道,德國社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阿赫梅托維奇表示,訪前取消行程不利於改善德中關係。“尤其在全球局勢緊張的背景下,與中國保持直接對話尤爲重要。”他呼籲德國重新思考對華戰略,強調應以“對話、清晰思路和長遠利益”爲導向,推動務實外交。他表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項積極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德中應該在和平、安全、經濟等問題上加強溝通。

瓦德富爾來自德國總理默茨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據德媒此前報道,他推遲對華訪問的原因之一是“目前未能在中國安排足夠多的會談”。此前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瓦德富爾表示,將就稀土與半導體等出口管制問題與中方交換意見。

對於瓦德富爾上述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中德作爲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要爲塑造新型大國關係做表率,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以中德關係的穩定性爲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也是包括德國企業界在內的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德國聯邦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中國重新超越美國,成爲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這一變化主要受美國加徵關稅抑制德國對美出口的影響,而中德之間的貿易額則持續攀升。具體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德國與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1634億歐元,而與美國的貿易額爲1628億歐元。路透社報道稱,這一趨勢反映了歐洲對華“去風險”戰略的侷限性,中國對德國的貿易影響力已重新回到頂峯。

“這是默茨政府的超級外交災難。”英國《金融時報》稱,德國經濟已停滯3年,默茨一直希望能重振經濟,包括尋求通過訪華來解決這一問題,而瓦德富爾取消行程可能會使這一計劃變得更復雜。德國媒體稱,出訪前夕取消行程,暴露了德國政府外交層面的一次挫敗。德國企業界對此也深感憂慮,從瓦德富爾原定的訪華團成員看,德國工業界代表團集體缺席被視爲對其路線的不信任投票。

有專家認爲,德國政府內部對華態度分裂,既反映出政治理念的衝突,也反映出現實利益的博弈。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瓦德富爾推遲訪華“更多反映的是德國內部政治矛盾,而非中德關係的整體方向”。他認爲,默茨政府仍處在政策調整期,對華立場尚未定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表示,德國經濟正面臨增長停滯、對美出口受阻等壓力,“如果中德經貿再受衝擊,德國製造業將難以承受”。孫恪勤稱,中德之間有着廣闊的合作前景,德國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採取平等互利、務實合作的對華政策,纔能有望實現共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