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活力澎湃。今年三季度,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明顯快於全部工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7%,比上年同期加快1.7個百分點;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智能產品,綠色設備及綠色材料等產品產量持續較快增長。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創新能力有效提升。
“十四五”時期,中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天宮”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嫦娥六號”實現月背採樣返回,“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5G通信實現大規模應用、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首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強國根基不斷夯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表示,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支持全面創新生態,一個向“新”而行的中國,持續爲全球發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動能。
逐新峯 強動能
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十四五”時期,一個個“第一”代表着“大國重器”站上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彰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十四五”規劃中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意義。
聯合國副祕書長蓋·萊德表示,中國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點的突破,更展現在創新之勢的全面形成,“中國科技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不斷刷新着世界的認知。進入‘創新爆發期’的中國正在重塑世界科技版圖”。
“十四五”時期,中國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帶動以人形機器人產業爲典型代表的一大批新興產業加速壯大。今年8月,歐洲機器人協會副主席尤哈·羅寧參加了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以及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羅寧在運動會上爲人形機器人4×100米接力決賽加油鼓勁,其間還調研了全球首個通用具身智能平臺,與全球同行探討打造機器人行業全產業鏈。“每一次來到中國,這裏的進步速度都令我驚訝,歐中在人形機器人的所有領域幾乎都能展開合作。”羅寧表示。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前發佈《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躍升至全球第十位。這是中國首次進入榜單前十名,也是新興經濟體首次進入前十名。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基里爾·巴巴耶夫表示,創新指數能夠全面反映一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表現,“中國排名的連年上升,代表着中國市場主導、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充滿活力,這將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注入動能”。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米雷克·杜塞克表示,在新興科技不斷湧現的當下,全球日益關注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中國的經濟規模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讓中國在亞洲這個更大的生態系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謀發展 利民生
“十四五”時期,中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將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新動能新活力新優勢積厚成勢,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大盤更穩。
在深圳南山區,有一條長約10公里的“機器人谷”。在“高校+研究院+企業”的技術轉化和產業協同體系賦能下,深圳市聚集了7.4萬餘家機器人相關企業,總產值超2000億元人民幣。日前,來自17個國家的外媒記者來這裏參加“解碼經濟特區45週年”採風行。泰國《民意報》記者查麗莎·素可伊表示:“這裏正成爲全球機器人產業高地。”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智慧城市與智能經濟博覽會上,一款擁有20餘種語言實時翻譯功能的“老外友好型玻璃屏”成功出圈。委內瑞拉駐上海總領事阿蒂略·維拉斯米爾參觀後感慨道,數智賦能推動中國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升級,“中國的實踐爲委內瑞拉推動工業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自動導引運輸機器人識別路徑、揀選包裹,貨物自動入庫出庫,自動化立體倉庫運行井然有序——在位於杭州的阿里巴巴西溪園區,馬爾代夫國會議員、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艾哈邁德·沙基爾通過實時監控觀看着菜鳥無錫智能倉內的工作景象。“科技創新成果已經深度融入並切實便利了中國民衆的日常生活,中國的創新發展之路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沙基爾說。
“十四五”時期,中國數智技術加速應用,帶動社會治理方式及民衆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改變。在各部門、各地區共同努力下,中國公共服務更加普惠便捷、數字生活更加美好智能、社會治理更加精準高效,越來越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數字服務惠及更多中國民衆。
孟加拉國沙賈拉爾科技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穆罕默德·沙哈布爾·哈克曾走訪許多中國城市與鄉村,對數智賦能中國社會基層治理印象深刻。他觀察到,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公共服務“一網通享”、市民熱線“接訴即辦”,“中國持續深化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多場景應用,讓民衆辦事便利度不斷提升,讓基層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話合作 ; 促共贏
“十四五”時期,中國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不斷擴大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中國正以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的“創新中國”形象,以科技創新搭建橋樑,推動全球共贏與進步。
中國持續同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創新合作——
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中外政府間科技協議達119個,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等60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牽頭組織“深時數字地球”等國際大科學計劃;“蛟龍”號接受外國科學家參與科考,“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探測月球,“天宮”空間站宣佈迎接外國航天員……
塞爾維亞國家行政和地方自治部國務祕書普雷德拉格·拉伊奇來華首站便參觀了多家高新科技企業,他表示:“中國在推進自身科技創新持續提升的同時,始終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聯合科考到人才培養,中國以堅實行動引領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科技進步。”
中國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各國民衆——
在拉美,中國國家電網光明電力大模型助力巴西電網智能化運維,解決複雜環境下的巡檢難題;在非洲,華爲爲南非鐵路部署智能系統,降低安全事件發生率,提升巡檢和運維效率;在東南亞,中國醫療AI技術在新加坡醫療體系應用,提升肺結節篩查效率與準確性……
常年往返南非與中國之間,推動雙方農業技術交流與農業人才培養的南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達科拉表示,中國不僅將作物育種等領域的先進經驗介紹到非洲,還爲非洲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人才,“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非洲農業科技發展、人才能力建設,充分表明中國致力於與非洲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
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發佈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牽頭髮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共建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全球開放共享;加快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因地制宜探索創新驅動發展路徑……
保加利亞前議長、社會黨前主席米哈伊爾·米科夫表示,中國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一個開放的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爲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作出中國貢獻。”
(本報記者戴楷然、褚君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