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館“不僅僅是一個關於中國的展館,更是一個關於‘中國與世界’的展館”
日前,在日本大阪世博會頒獎典禮上,中國貿促會代表中國政府組織的中國館榮獲國際展覽局頒發的大型自建館展示金獎。這個沉甸甸的金獎,不僅實現了中國在海外參加綜合類世博會首次折桂的歷史性突破,更凝結着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彰顯中國與世界共築未來的真誠擔當。
這個金獎的背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精彩對話。從1851年首屆倫敦世博會上浙江湖州絲織品驚豔亮相,到如今大阪世博會上“中華書簡”徐徐展開,跨越170餘年的世博歷程,中國展示從未停止對文明根脈的探尋。大阪世博會上,以“中華書簡”爲設計靈感,外形宛如書卷展開的中國館備受關注。中國館以約3500平方米的佔地空間爲畫布,將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鐫刻的經典詩詞化作外立面的文化符號,呈現爲中國傳統書簡長卷形態。中國館完美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賡續傳承。“天人合一”的展區理念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歷史流量交相輝映,“綠水青山”的現實實踐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生態修復成果相互印證,讓千年文明積澱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中煥發新生。這種古今交融的敘事方式,既守住了文化根脈,又賦予了傳統文明現代生命力,成爲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
這個金獎的背後,是科技實力與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合。世博會是各國展現綜合實力的競技場。中國館的脫穎而出,離不開硬核科技的支撐與綠色理念的引領。在“生生不息”展區,觀衆可以與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在天宮空間站發來的視頻進行交互,在“蛟龍”號體驗艙中觀賞“載人深潛英雄”唐嘉陵下潛至7062米拍攝到的珍貴影像,還能從八網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盤中解鎖城市未來之鑰。而整個中國館建築本身也是技術展示——以竹材與鋼結構結合,採用低碳固碳竹質產品,體現了綠色建造理念,既彰顯了中國製造的硬實力,更傳遞了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
這個金獎的背後,是中國與世界的情感共鳴與責任共擔。世博會的本質是文明的相遇與思想的交匯,中國館的成功之處,正在於超越了“自我展示”的侷限,構建起“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空間。開館以來,中國館累計接待遊客超190萬人次,日均觀衆破萬人次,包括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多位政要和知名人士,是大阪世博園裏名副其實的“流量擔當”。參觀者在與“AI孫悟空”的多語言互動中感受文化交融,在月球土壤樣品前暢想人類共同的太空未來……正如國際展覽局祕書長科肯切斯所言,中國館“不僅僅是一個關於中國的展館,更是一個關於‘中國與世界’的展館”,它所講述的共生故事、傳遞的共贏理念,讓不同文明在相互理解中增進共識、交流互鑑。
當“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詩句在“中華書簡”上熠熠生輝,當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在世博會舞臺引發共鳴,這個世博會金獎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榮譽本身。它見證着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承載着大國發展的責任擔當,更昭示着人類文明共生共榮的美好未來。在文明互鑑的道路上,中國將繼續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用實際行動書寫更多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