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德國曾是“世界藥房”,如今換成中印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德國曾經是世界的‘藥房’,現在,‘世界藥房’在中國或印度。”德新社21日報道稱,受德國製藥協會Pro Generika委託,德國經濟研究所對56種官方認定的藥物關鍵活性成分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等亞洲國家生產了大多數關鍵活性成分,包括製造止痛藥、抗生素、糖尿病藥物等的活性成分。

調查結果顯示,歐洲市場上68%的關鍵活性成分來自亞洲。其中,中國供應24%,印度供應37%。在抗生素領域,情況更加突出:全球47%的生產基地位於中國,27%在印度,歐洲僅佔23%。德國藥劑師聯合會主席普賴斯由此發出感嘆,中印在藥物生產上的地位已超越德國。該調查的共同作者、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基爾霍夫進一步解釋說:“中國不再侷限於仿製,其創新能力正在增強,尤其是在對製藥行業至關重要的生物技術領域。”

Pro Generika稱,儘管歐洲在生物製藥等創新藥物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正迎頭趕上,穩步成爲全球藥物研發的創新驅動力。與此同時,該協會不忘強調“風險”,警告德國“必須確保其生產基地的安全,拓寬供應鏈,並促進創新”。Pro Generika主席安德烈亞斯·布爾克哈特在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時稱:“有些關鍵藥品,沒有中國供應我們根本無法生產。”他宣稱,德國已經陷入對中國的“巨大依賴”。 

近年來,歐盟一直面臨藥物短缺的問題,德國聯邦藥品與醫療器械研究所已將約540種藥物列入供應短缺名單。歐盟審計機構歐洲審計團今年9月發佈報告指出,歐盟本身藥品供應鏈“脆弱”、內部醫藥市場“碎片化”是藥品短缺現象的根源。今年早些時候,歐盟委員會公佈了旨在減少歐盟對中印等國家藥物依賴的計劃,但官員們表示,鑑於成本壓力,這項任務非常艱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