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中軸線、珠峯探險記到中國抗戰史,“中國故事”圈粉法蘭克福書展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被稱爲“書業奧林匹克”的全球最大出版業展會法蘭克福書展於本月15日至19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展覽中心舉行。今年展會吸引了來自92個國家和地區的4300家出版商參展,約1000名作家參與活動,參觀人數超過20萬。本屆書展適逢中國與歐盟建交50週年,約180家中國出版單位攜5000餘種出版物參展,並舉辦數十場活動,讓這座書城飄滿“中國書香”。

亞洲走上中心舞臺

與往年相比,《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今年感受最深的是,亞洲國家正登上書展的中心舞臺,亞洲圖書和文化越來越成爲專業人士和觀衆的關注焦點。

今年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是菲律賓。在主賓國展館,菲律賓人用花環、歌聲和美食歡迎參觀者。參觀者可以在這裏探索書籍和文化。法蘭克福書展新聞主管告訴記者,菲律賓派來了34家出版商與約100名作家和藝術家,舉辦77場文學活動。一輛菲律賓原裝吉普車也出現在法蘭克福市中心的廣場,變身爲交流和體驗的舞臺,舉辦工作坊、提供美食飲品、音樂表演及互動體驗活動。

其他亞洲國家展位也展現出濃厚的本國特色。阿拉伯國家用美味的本土茶點歡迎來訪者;越南出版社的工作人員穿着民族服飾推廣越南書籍和文化;哈薩克斯坦帶來了超350種本國出版物;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展臺也各有特色。

去年開始,書展特設了“亞洲舞臺”,供出版專業人士、作家以及文化和商業領域的代表會面。今年的“亞洲舞臺”討論了許多前衛話題,比如亞洲人現在讀什麼書;人工智能時代的亞洲出版業;亞洲出版業的版權問題等。

“亞洲經濟的迅猛發展,推動亞洲圖書走向全球。”德國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對記者表示,世界各地的出版商正在將他們的項目擴展到亞洲。多國讀者對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譯作需求旺盛。尤其是亞洲文學、童書、漫畫、旅遊、藝術等類別的書籍特別受歡迎。

展示中華文化新名片

中國出版單位大多在5號館參展。記者觀察到,中國出版單位的展臺面積在這幾年越來越大,且越來越有創意。今年中國的聯合展臺,設置了一個用許多本書的封面裝置成的拱形門。進入大門,就可以感受到中國書籍的魅力,也可以洽談合作事宜。書展方的信息顯示,今年中國參展的出版單位攜5000餘種、6500餘冊圖書參展,外文版圖書佔比超過1/3。書展期間,中外出版單位合作舉辦了58場文化交流活動。

給記者印象深刻的是,《1932-1945年日本生物戰部隊在中國進行的醫學人體實驗》(中英文版)的首發式。本書作者爲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研究院院長蒂爾·貝爾尼希豪森教授。他通過對日本、美國、德國等國保存的歷史文獻進行學術性剖析,客觀講述二戰期間日本生物戰部隊進行人體實驗的歷史。貝爾尼希豪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段黑暗的故事完全違背了醫學倫理。它不僅是一場歷史悲劇,更是對人類良知和文明道德底線的挑戰。”多位國際出版界人士與記者談起二戰歷史書籍時,對引進中國的抗戰歷史書籍版權很感興趣。此類書籍在當地幾乎是空白。

新穎的中國現當代題材也很受關注。書展期間舉辦了《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英文版新書發佈會,向世界呈現新時代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面的全新面貌,傳遞出一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華文化新名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國家遺產中心主任、本書主編之一呂舟表示,該叢書是目前國內外唯一一部全面收錄北京中軸線申遺核心內容的權威出版物,不僅系統梳理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和申遺過程,還首次公開出版了中軸線保護管理的完整規劃,這在遺產保護管理領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希望這套書能有助於廣大讀者深入瞭解北京中軸線、瞭解北京。

書展期間,北京展區還推出中軸線圖片展,供海外讀者深入瞭解北京中軸線的魅力與意義。此外,記者看到,該展區還展出了多種文創產品以及網絡文學作品,不僅涵蓋了傳統出版領域,還積極融入了數字技術、多媒體等現代元素。

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敦煌遇見盧浮宮》英文版暨中國主題出版物國際推廣簽約儀式同樣在書展舉辦。《敦煌遇見盧浮宮:何以爲美》從跨文化的比較視角對敦煌藝術與盧浮宮爲代表的西方藝術進行了全新解讀和對比分析,爲外國讀者打開一扇瞭解中國文化的新窗口。

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德國OLMS出版社在法蘭克福書展共同舉辦中國作家黃怒波長篇小說《珠峯海螺》德文版新書首發式。該書罕見地融合了極限探險與商業智慧。譯者代表克勞迪婭·裏費特表示:“最令我着迷的是小說中所展現的鮮明對比,一邊是精緻高效的中國商業社會,另一邊是冒着生命危險帶領登山者衝擊珠峯的夏爾巴人的生活。”

入圍2024年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家顧適也帶着她的新短篇小說集《母艦來到大海中央》來到了法蘭克福書展,最近該書由德國出版社出版發行。

此次書展上還舉行了展示中國文化和神話的《舞龍——中國龍的故事》新書發佈會。該書由奧地利漢學家諾拉·弗裏施於2010年創立的龍屋出版社出版。對弗裏施來說,以科學嚴謹的方式,向德國讀者傳達來自中國的細緻入微的文化視角尤爲重要。龍屋出版社最近還榮獲德國官方頒發的德國出版商獎。

多位歐洲出版業人士則對記者說:“歐洲等地區出版的中國書籍還是太少、太慢,跟不上‘中國速度’。歐洲一些作者寫的書雖然善於抓住讀者心理,但許多都是一些過時的信息。中歐出版界可以共同多策劃出版中國書籍。”

1/3收入來自青少年圖書訂單

如今,不管是書展還是出版單位,都越來越重視青少年讀者。“TikTok 一代正在撼動圖書市場”,德國《經濟週刊》稱,社交平臺TikTok鼓勵青少年閱讀,並對圖書市場產生了顯著影響。去年,德國圖書行業總銷售額達99億歐元(約合825.1億元人民幣),較前十年增長6%。“圖書市場的積極發展得益於16至29歲年輕人對書籍的熱情。”德國出版商和書商協會主席卡琳·施密特-弗里德里希斯表示。2024年,德國約1/3的收入來自青少年的圖書訂單,另有1/3來自20至29歲的年輕人。     

此外,AI也是書展上各種活動討論的重點話題。一方面,在書展開幕式上,德國總理府文化和媒體國務部長沃爾弗拉姆·魏默說在演講中稱“人工智能將撕裂文學和書籍的世界。”他認爲,數據挖掘正在汲取無數創作者的思想與才華,讓書籍淪爲“被獵取的對象”。德國出版商和書商協會此前強烈譴責此類行爲。但另一方面,AI相關展臺成爲專業人士的“打卡地”。例如,奧地利公司StoryOne在展會期間宣稱,藉助其平臺,人們只需一小時即可將自己的想法、播客、文章或手稿轉化爲高質量的非虛構類書籍——速度比以往快300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