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1.5萬億承諾後,硅谷白宮的關係變了多少?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編者的話:多家美國硅谷科技巨頭的首席執行官(CEO)相聚在今年9月的一場白宮晚宴上,在被總統提問計劃在美國投資多少資金時,他們當場作出總計高達1.5萬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一個月過去了,部分投資和基建項目得到落實,但更多的仍是“口頭承諾”。過去幾年間,白宮和硅谷之間的關係經歷了從摩擦不斷到日益緊密的轉變,然而這種貌似密切的背後,也隱藏着缺乏長期承諾的複雜現實,這被美國媒體形容爲一種“模糊感情關係”。分析人士認爲,白宮與硅谷迅速變化的利益聯繫,將對美國政治格局、科技產業發展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晚宴之後,資金大都流向“底座工程”

當被問到計劃在美國投資多少資金時,坐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右手邊的美國元宇宙公司(Meta)CEO扎克伯格答道:“6000億美元。”隨後,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同樣表示將投資6000億美元,谷歌CEO孫達爾·皮柴則承諾投資2500億美元。“那微軟呢?”特朗普追問,“這個數字應該不小吧。”微軟CEO納德拉回應稱,公司每年在美投資約750億至800億美元。“很好,非常好。”特朗普滿意地點頭。

“這將把我們的國家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特朗普坐在長桌中央說道。今年9月的這場晚宴被視爲白宮與硅谷之間微妙而現實的“相互試探”,許多出席的科技企業高管早在總統就職時便與其有往來。如今,他們希望與這位總統保持良好關係。事實上,作出承諾的四大科技巨頭早在晚宴舉行之前就公佈了本公司在美國本土的投資計劃。

今年8月,蘋果已經宣佈把其承諾4年內在美國投資於製造業的金額提升至6000億美元,並推出“美國製造計劃”,旨在將更多供應鏈和高端製造環節引入美國本土,並吸引全球企業在美生產關鍵零部件。其中,蘋果計劃向康寧公司投資25億美元,該公司在肯塔基州的工廠生產用於iPhone和Apple Watch的玻璃。蘋果還表示,將與多家公司擴大半導體生產合作,包括臺積電、得州儀器和應用材料公司。據美國媒體報道,臺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已開始爲蘋果生產芯片。庫克透露,蘋果公司已在美國與9000家不同合作伙伴開展業務,其供應商網絡覆蓋全美50個州。不過,目前美國企業製造的蘋果零部件約有2/3出口至海外市場。

扎克伯格在席間稱,Meta正在“對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建設數據中心與基礎設施,以驅動下一波創新浪潮”。這項投資計劃與Meta此前公佈的支出預期基本一致。Meta預計其2025年的支出將達到660億至72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至少68%,2026年的支出同樣會出現大幅增長。近期,Meta的融資和投資動態也比較活躍,據英國路透社報道,Meta於10月15日宣佈斥資15億美元在得克薩斯州建設數據中心,該中心將於2028年投入運營,這將是該公司在得州建設的第三個數據中心,也是在全球建設的第29個類似設施。此外,Meta還即將敲定一項近300億美元的融資方案,用於路易斯安那州鄉村地區的數字中心項目。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今年7月宣佈,將在未來兩年內斥資250億美元,在美國境內建設更多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以推動全美各州的AI發展。除了數據中心,谷歌還計劃向賓夕法尼亞州的兩座水電廠追加30億美元投資,用以改造與擴建。該公司表示,現代化升級將幫助滿足AI運算與數據中心對電力日益增長的需求。

微軟預計2025財年將在全球範圍內投資約800億美元以建設AI數據中心,用於訓練AI模型並部署AI及雲應用,其中超過一半投資將落在美國。此項目是微軟更大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訓和全球推廣,鞏固美國在AI領域的地位。微軟還計劃在2025年前爲250萬美國人提供AI技能培訓。

綜合來看,這四大科技巨頭投資的共同點是,資金大都流向“底座工程”,即數據中心園區、光纖與交換網絡、定製化AI加速硬件以及爲其供電的清潔能源與電網改造等,同時輔以人才培訓以及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例如州級培訓項目、行政許可、基建補貼等)。

硅谷企業想向白宮要什麼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至今橫跨三屆政府的近十年裏,美國科技企業與白宮之間的關係經歷了從摩擦不斷到緊密合作的變化過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長聘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白宮和硅谷的關係從摩擦不斷到緊密合作,這種變化對美國科技產業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白宮與硅谷在移民政策、反壟斷調查、內容審覈等方面分歧嚴重,科技巨頭多次公開發聲批評政府,雙方關係緊張。但在去年總統競選期間,科技新貴不滿民主黨的強管制政策,以特斯拉CEO馬斯克、硅谷投資人彼得·蒂爾爲代表的硅谷巨頭爲特朗普競選提供資金支持。上個月,特朗普宴請硅谷科技巨頭,企業作出超過1.5萬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雙方關係進一步升溫,不僅在商業領域合作緊密,還延伸至國防等戰略層面。

從白宮的角度來看,王棟表示,在政治利益需求方面,美國政府需要科技資本提振美國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緩解預算壓力,進而鞏固共和黨執政根基;在戰略佈局需要上,美國政府正試圖打造“科工複合體”,即硅谷科技企業向“國防新貴”轉型,全方位嵌入美國國防體系。

與此同時,在白宮晚宴上,科技企業CEO給出投資承諾,很大程度上因爲他們也在一系列事務上希望白宮予以支持:第一,許可與用能保障,包括在數據中心審批、輸電與清潔電力接入等方面;第二,人才與簽證,即維持高端技術人才流入,避免過度收緊H-1B簽證等;第三,貿易與關稅的可預期性,避免關稅衝擊軟硬件供應鏈及設備成本;第四,監管確定性,在AI治理、反壟斷、平臺內容責任等方面,企業希望獲得明晰邊界與可操作規則。

不同企業的訴求也有差異和各自的側重點。比如,蘋果希望在高端製造與供應鏈多元化中得到更多聯邦與州政府支持,包括補貼、稅收與培訓,以及對關鍵零部件與設備進口關稅的豁免或過渡性安排,以降低美國本土製造的成本。Meta的短板則在電力與社區許可方面,超算訓練與推理的高能耗要求該公司在多州都要獲得長期、低碳且穩定的電力供應與冷卻許可,同時該公司還希望減少因鄰避效應帶來的項目阻滯。Alphabet希望在AI人才培養和綠色能源協議方面得到政府支持,以確保數據中心可持續擴張與用工供給,同時爭取聯邦層面對清潔電力交易與跨州輸電的制度便利。微軟最關心的是大規模資本性支出的落地效率,即希望在土地、電力、環評、供電接入、設備通關等環節獲得可預測的審批進展,以保證“年度800億級別”的資金能轉化爲當年的算力上線。

“影響將不侷限於美國本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知名科技媒體網站“The Verge”在分析白宮與硅谷之間的關係時,借用網絡用語,把它稱爲“模糊感情狀態”或“情景式關係”(situationship)——若即若離,投入風險低,不帶有長期承諾。在硅谷企業用投資換取制度確定性的同時,白宮在基礎設施許可方面做出了回應,但在關稅、人才政策方面,雙方仍在“邊走邊磨”,這使得硅谷科技企業的管理層表現出“一緊一鬆”的複雜情緒。

目前,白宮已發佈《加速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聯邦許可》行政令,正面回應了企業“時間就是算力”的訴求。但是,美國加徵關稅的政策引發市場波動,讓高端設備與組件成本面臨上漲。在人才政策方面,最新的H-1B限制與高額費用反而與硅谷預期相左,企業普遍擔憂用工成本和不確定性的上升。

對處在算力狂飆期的硅谷來說,這意味着AI、芯片、電力系統工程等緊缺崗位的招聘難度上升。科技巨頭一直是H-1B簽證的最大受益者。根據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的最新數據,亞馬遜、微軟、Meta、蘋果和谷歌均位列2025財年H-1B僱主前十名。曾通過H-1B簽證赴美的知名人物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微軟CEO納德拉以及谷歌CEO皮柴。

“硅谷的局勢變得更加緊張了。”專注於加利福尼亞州政治政策的新聞網站CalMatters報道稱,如今的硅谷遭受着通貨膨脹、戰爭和國際動盪的重創,加之科技行業“向右轉”的新變化,一些並不贊成該轉變的員工和管理層之間出現了緊張關係。政策混亂帶來的潛在影響也讓專家們對美國能否長期吸引頂尖人才、引領AI發展感到擔憂,這種擔憂不僅侷限於科技行業,因爲作爲就業、創新和稅收的貢獻者,硅谷在整個加州經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硅谷的下一步是什麼?CalMatters援引硅谷觀察家的分析稱,硅谷的科技企業高管未來可能會“排斥”那些對本屆政府感到厭煩的員工,美國移民政策的收緊也可能促使科技企業在美國以外僱用外國員工。印度智庫Takshashila研究中心刊文稱,美國硅谷科技公司的“自主權正被削弱”,企業的AI產品將被要求與政府的AI議程更緊密地保持一致,這一趨勢所帶來的影響將不侷限於美國本土。文章認爲,美國政府將持續改變科技公司的經營方式,並在此過程中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不過,美國科技領域專欄作家布萊恩·默奇特持另一種觀點,認爲是硅谷正在通過遊說等手段對白宮施加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甚至到了“掌控政治機構”的程度。 

談及白宮與硅谷關係變化帶來的影響,王棟認爲,在產業發展方面,政府政策支持的確會推動科技產業的發展,如“星際之門計劃”的啓動。但監管環境的不穩定也給企業帶來了一定風險,比如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多個聯邦合同受到審查。在政治格局方面,硅谷的政治影響力會不斷增強,成爲美國政治中日益舉足輕重的力量。在地緣政治方面,硅谷科技企業將更深入地參與到地緣政治事務中,這不僅會對企業的國際形象和業務發展產生影響,也可能引發其他國家對美國科技企業的警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