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丨安理會決議期滿 伊核限制是否“解禁”?

當地時間18日,伊朗方面宣佈,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於當天正式到期。這份爲伊核協議提供法律框架的文件自此不再生效,聯合國層面對伊朗核計劃的所有限制與制裁機制也將全面終止。什麼是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它的到期又意味着什麼?

總檯記者 王寅:所謂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是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的一份法律文件,用於確認當年伊朗與中、俄、美、英、法、德六國簽署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伊核協議)的有效性。根據伊核協議,伊朗同意嚴格限制其鈾濃縮活動,並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以換取國際社會逐步解除對伊制裁。2231號決議相當於從聯合國層面爲伊核協議進行了“背書”,並設定十年的有效期,到2025年10月18日,所有基於該決議的涉核限制將自動終止。

如今“終止日”已到。伊朗外交部宣佈,自18日起,聯合國層面對伊朗的所有既往限制措施都已全部到期,伊朗核問題應從安理會的議程中被移除。伊朗還強調,作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其核計劃應與其他無核武器國家一樣被同等對待。

但現實並非如此簡單。今年8月底,英、法、德三國以伊朗“未履行伊核協議義務”爲由,啓動了所謂的“快速恢復制裁”機制。因安理會未能在30天內通過決議進行阻止,聯合國層面在2006年至2010年間對伊施加的制裁得以恢復。對此,伊朗政府堅稱,“快速恢復制裁”機制沒有法律效力,稱這是歐洲國家追隨美國的政治操作。同時隨着第2231號決議在18日到期,這些依據該決議建立的制裁機制已失去法律效力。

按照伊朗的說法,從18日起,聯合國層面對伊朗核計劃的制度性約束已經告一段落。但這並不代表伊朗完全擺脫了外部壓力,美國和歐洲國家對伊朗的單邊制裁仍然存在,涉及能源出口、金融結算和高科技貿易等關鍵領域。換句話說,聯合國雖然“鬆手”了,但美西方的“繩子”依舊緊繃。

從更大的層面看,決議到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例如,伊朗與美西方之間的互不信任早已根深蒂固。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隨後又多次制裁伊朗能源與金融體系,加上今年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開展的打擊行動,都使局勢更加脆弱。有伊朗分析人士擔心,如今決議到期,美西方可能以“沒有新的外交約束”爲由,加大對伊施壓甚至強化軍事威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