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記丨“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佈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牽頭制定國際標準1079項,推動500餘項標準實現中外互認,在中吉烏、中老、印尼雅萬高鐵等8個鐵路合作項目建設中使用中國標準,啓動贊比亞等非洲國家10萬畝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中國標準海外影響力持續增強。

5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一列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列車駛出德卡魯爾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位於贊比亞的奇邦博農場,引入中國農業標準化技術後,辣椒和萬壽菊等作物長勢喜人;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與萬隆之間的鐵軌上,採用中國標準設計、建造的高速列車一路飛馳,全程只需40多分鐘;在巴基斯坦瓜達爾,導入全套中國設計和技術標準建造的新國際機場投入運營,客機在跑道平穩降落……“中國方案”融入“全球脈搏”,越來越多的中國標準贏得國際社會認可。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祕書長孫曉紅對人民日報海外網表示,中國標準海外影響力的增長主要體現在戰略新興領域,如新能源、特高壓、5G等領域,“除創新驅動以外,完整的產業鏈優勢也讓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爲許多產業的標準化貢獻中國力量。比如,今年6月份,中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項家用電器循環經濟領域安全國際標準發佈;7月份,中國牽頭制定的兩項高壓直流開關設備領域國際標準發佈;9月份,中國牽頭立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風險處理指南》國際標準進入快速制定階段;今年服貿會舉辦期間發佈的《中醫國際醫療服務指南》團體標準,被視爲全球中醫診治的“中國標準”,有望爲中醫藥國際化提供統一規範和“中國方案”。

“更開放”的中國標準吸引外媒關注。“中國主持制定了多項國際鐵路聯盟高鐵領域的國際標準,並通過集成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構建了智能高鐵標準體系。”阿根廷“中國道路”網站發文稱,從雅萬高鐵到中老鐵路,再到中吉烏鐵路,中國技術、標準和設備加速融入全球脈搏。

《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穩步提升自己在全球標準相關組織、論壇的影響力,幫助中國專家獲得重要委員會的高級職位。國際標準化組織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該機構中,中國召集的工作組數量及其在技術委員會等的代表席位,目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中國專家在標準化委員會中的標準化知識水平和提案質量都有顯著提高。”德國標準化學會在一份聲明中說,“中國正在積極制定自己的標準,一定程度上是爲了減少技術依賴,實現全球領先地位。”

中國標準“走出去”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臨技術與政治、政策法律、國際合作與文化適應等多方面的現實挑戰。孫曉紅認爲,“目前IEC、ISO等國際標準仍然發揮着主導作用,影響標準互認的因素非常複雜,難度也比較大,既有技術原因,也有地緣政治因素,標準互認也應針對性施策,對不同地域、不同產品、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策略。中國標準海外影響力的提升與技術創新與產業鏈發展完全相關,不能離開技術與產業空談標準。”

“中國標準走向世界的過程,是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共享發展的過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司一級調研員李東方表示,從“標準互認”到“價值認同”,是一場考驗定力、智慧和胸懷的“馬拉松”。它要求我們不僅做國際標準的卓越貢獻者,更要做開放合作的堅定維護者、共同發展的積極推動者。唯有如此,中國標準才能真正成爲一座堅固可靠的“軟基建”之橋,連接中國與世界,助力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海外網 李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