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李萌 丁雅梔 陳子帥】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美媒報道,在美國設定的“對等關稅”談判期限即將到期之際,美國政府於當地時間7月31日出臺“新政”,確定了對多個國家和地區徵收“對等關稅”的新稅率,具體稅率從10%至41%不等。新關稅政策將於7天內生效。相關專家8月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新關稅政策的稅率逐漸清晰、目標更爲明確,這可能會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分割,但關稅新政能否在中長期持續,還要取決於美國經濟的承受能力、國際反制力度以及政治博弈的結果。但全球貿易體系或將加快向區域化演進。
新稅率反映與美方談判情況
根據美方出臺的行政令,敘利亞被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最高,高達41%,“緊隨其後”的則是緬甸和老撾,兩國被徵收的“對等關稅”高達40%;巴西、英國的關稅稅率最低,定爲10%。美國的傳統盟友國家日本、韓國,以及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的關稅稅率定爲15%。另外,針對歐盟國家,“新政”規定:若商品現行關稅低於15%,將補足至15%;高於15%的則不再追加。行政令同時規定,若發現通過第三國轉運以規避關稅的行爲,將加徵40%的“額外罰款”,並列入“規避名單”,每半年公開一次。新關稅政策將於7天內生效。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官員對美聯社表示,此次延期反映出政府需要更多時間來協調關稅稅率。
近來,美國與少數貿易伙伴達成了初步貿易協議,包括英國、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韓國和歐盟。美媒稱雖然協議的具體條款尚未公開,但這些國家大多承諾大量購買美國能源與飛機、對美投資建廠。
“美國最新的關稅政策的核心特點首先體現在該政策以‘雙邊談判結果’和‘貿易失衡程度’爲衡量標準,對各國實施了具有顯著差異的稅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姜躍春8月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其中,最高稅率主要針對那些未與美國達成協議且被美方認定爲“存在安全問題或貿易逆差問題的國家”。新的稅率政策具有“談判結果主導”的動態調整性,稅率的差異能夠直接反映各國與美國談判的進展情況。
他進一步表示,新關稅政策的戰略意圖在於試圖迫使各國接受美國主導的貿易規則。其複雜性主要體現在國別稅率差異極大、對特殊經濟體單獨處理以及動態調整依賴談判進展等方面。從短期來看,此次關稅新政可能會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分割。從長遠而言,新政還面臨着法律挑戰以及盟友反制的風險,例如歐盟就曾表示,若談判破裂,將於8月7日啓動反制措施。
“此次的政策存在法律爭議性。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已經質疑特朗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關稅的合法性,認爲貿易逆差不構成‘國家緊急狀態’,案件可能上訴至最高法院。”姜躍春稱。
而據美媒報道,7月31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聽取了司法部與一批小企業以及州代表的辯論。這些原告方正在對大部分關稅措施的合法性發起挑戰,最終裁決可能還需數週時間。
美方爲何視加拿大爲“出頭鳥”
在公佈上述行政令的同時,白宮還宣佈,對加拿大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將從25%上調至35%。白宮方面當地時間7月31日表示,美國提高對加拿大的關稅,是因爲該國未能對“芬太尼和非法毒品越過北部邊境流入美國造成的公共衛生危機”採取行動。加拿大政府曾表示,該國不是芬太尼流入美國的主要來源國。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丹8月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宣佈對加拿大徵收35%關稅的舉措,反映了近期美加貿易關係的緊張態勢,也說明美加貿易談判的結果並不理想,雙方的訴求和籌碼相當不對稱。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去年加拿大從美國進口價值近3500億美元的商品,向美國出口價值超過4100億美元的商品。加拿大同時還是美國最大的鋼鐵和鋁供應國,特朗普政府已對加拿大的鋼鋁產品徵收50%的關稅。
“美方把加拿大當做‘出頭鳥’對待也是爲了向其他國家顯示它‘一視同仁’的決心,因爲加拿大是美國地緣上最親近的盟友,也是貿易聯繫最密切的盟友。”劉丹認爲,近期加拿大對待巴勒斯坦的態度則是一個重要原因。加拿大總理卡尼近期表示,如果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致力於改革,並在明年的大選中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排除在外,加拿大就將在今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承認巴勒斯坦國,但這一外交政策動向直接觸怒了特朗普,這也算是一個導火索。
當地時間7月3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真實社交”上發文稱“加拿大剛剛宣佈要支持巴勒斯坦國。這將讓我們很難與他們達成貿易協議。”
但《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則稱,美對加的新關稅8月1日就生效,新關稅政策僅適用於未被《美墨加貿易協定》豁免的商品,這實際上使得85%的加拿大商品得以免關稅。
能否長期持續還要看美國經濟承受力
美國在“對等關稅”正式實施前推出新政,引發了業內對於其連鎖反應的熱議。亞洲新聞臺8月1日的一篇報道援引新加坡盛寶銀行的首席投資策略師查魯·查納納的觀點稱,美國新關稅公告形式上雖然清晰,但實際效果尚不明晰。各個國家和地區稅率數字背後的邏輯並不透明,“這其中沒有真正的贏家。美國政府可以宣稱政治上勝利,但經濟上的影響將體現在價格上漲、供應鏈中斷和經濟增長放緩上。”查魯·查納納稱。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8月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認爲,這一次新政策總體上是特朗普政府4月初全球對等關稅的延續,是美國優先理念的進一步落地,其對全球貿易的負面影響變得更爲顯著,衝擊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撕裂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減少全球貿易額,嚴重影響全球產供鏈穩定。但同時,也會推動全球其他經濟體進一步加強貿易合作,美國之外的貿易自由進程可能會加速。
在姜躍春看來,美國新關稅政策的短期衝擊將主要體現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供應鏈動盪上。他進一步分析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5年全球GDP增速被下調至2.8%,其中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致使全球增速減緩了0.9個百分點。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則表明,倘若美“對等關稅”全面實施且持續一年以上,2025至2026年全球GDP將分別下降0.5至1個百分點。而世界銀行的測算結果則顯示,全面實施“對等關稅”可能會導致全球貿易量下降1.5%至8.5%。一旦其他國家進行報復,貿易萎縮幅度還將進一步擴大。新興市場,如東南亞、拉美等地,由於出口依賴度較高,所承受的衝擊將更爲嚴重。
而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姜躍春認爲,一方面,全球產業鏈可能朝着區域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多邊體系將更加趨於邊緣化。特朗普的“關稅+投資+標準”組合拳(如美日協議)將促使北美、歐盟、亞洲內部貿易比重上升,全球供應鏈加速“去全球化”。
“多邊貿易體系也有進一步崩潰的風險。目前,WTO爭端解決機制因美國的阻撓已陷入癱瘓,美方的單邊關稅舉措還將進一步削弱WTO的權威,迫使各國轉向如RCEP、CPTPP這樣的區域協定或雙邊談判。”姜躍春表示,美國企圖憑藉“關稅施壓+標準輸出”來主導新規則,然而,歐盟等一些地區組織或是國家則可通過例如本幣結算、技術自主這樣的反制手段構建平行體系。總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在短期內會對全球貿易造成劇烈衝擊,但其能否在中長期持續,關鍵取決於美國經濟的承受能力、國際反制力度以及政治博弈的結果。全球貿易體系或將加快向區域化、碎片化方向演進,發展中國家和消費者將不得不承擔更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