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靜】編者的話: 近期,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在德國防長皮斯托裏烏斯發表“如果俄羅斯攻擊北約,德國士兵屆時將準備好殺死俄軍人”的言論後,俄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直言“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兩國政界的立場似乎影響了民間的態度:英國輿觀調查公司近期所做民調顯示,約一半的德國選民認同該國聯邦政府的評估,認爲“俄羅斯對德國構成威脅”;俄民調機構近期公佈的調查結果則顯示,55%的俄羅斯人認爲德國是“最不友好國家”。不過,《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通過觀察和採訪發現,德國人對俄羅斯的態度其實較爲複雜,這不僅與他們的政治傾向有關,也受他們所在地區的影響。雖然德國政府正在加大施壓俄羅斯,但其商界卻已經將目光投向俄烏衝突結束之後雙方可能進行的合作。
一個難題:買俄油還是大規模裁員
近期,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德國政府對俄羅斯的態度異常強硬。今年5月,德國新政府上臺後宣佈,德國將向烏克蘭提供資金支持,在烏本土幫助其生產遠程導彈,而這些武器沒有射程限制,可供烏軍打擊俄羅斯境內軍事目標。7月14日,德國總理默茨表示,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就援助烏克蘭進行溝通,對後者宣佈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大規模軍事援助表示歡迎,並承諾德國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大約兩週後,有消息人士對美國《華盛頓郵報》表示,德國已向烏克蘭交付3套“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
在經濟領域,路透社6月下旬獲得的一份文件顯示,德國正考慮修改對外貿易法,以防止運營“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公司被收購,這是德國政府避免恢復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的行動之一。今年5月有報道稱,美俄在討論俄烏停火時談到重啓“北溪-2”管道的可能性。雙方擬議由美國投資方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再貼以美國品牌向歐洲轉售。瑞士運營“北溪-2”管道項目的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破產清算,可能出售其擁有的資產。去年11月有報道稱,美國投資者林奇正試圖收購該項目,但俄羅斯政府否認了這一報道。默茨曾表示,他將確保“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不會投入運營,但德國目前沒有法律手段阻止瑞士公司出售其資產。
與德國政府的強硬態度相比,該國經濟界很多人士呼籲重啓對俄合作。“要俄羅斯石油還是大規模裁員:一個德國小鎮的難題”,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7月4日報道,德國勃蘭登堡州施韋特市大概有3萬居民,其中約1/5的人都在該市的煉油廠工作。這家供應了柏林90%以上石油的工廠目前面臨嚴重危機。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德國政府暫時接管了這家工廠,並沒收了俄羅斯石油公司在其中擁有的股份,因此施韋特煉油廠不再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現在該廠很多員工以及施韋特市長霍普擔心,如果不重新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很多人將失去工作。
施韋特煉油廠面臨的挑戰以及該廠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態度代表了很多德國企業的處境及其立場。德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學者邁斯特表示,來自不同公司的聲音越來越多,要求重新使用廉價的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地方政界人士也越來越多。
幾十年來,除了爲德國提供豐富的廉價能源外,俄羅斯在德國的投資項目也爲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動力,而柏林對莫斯科的制裁讓不少德國民衆的生活陷入困難。德國北部港口城市盧布明是“北溪”天然氣管道經過的地方之一。“由於美國和歐盟的制裁,‘北溪’管道已經停止運營。”在當地經營餐館的菲利克斯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說,盧布明周邊本來還有多個俄羅斯投資者參與的項目,如造船廠、俄羅斯食品進口公司等,當地民衆在這些企業上班,當地餐館和酒店也受益於這些投資,但現在很多項目和工廠已經被關停,民衆收入因此降低不少。
德國退休工程師揚尼克以前曾在萊比錫一家生產電子連接器的工廠工作。他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表示,俄羅斯企業此前給了他們很多訂單,但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之後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工廠被官方管制,幾乎斷了出口俄羅斯的業務。機械工程公司奈爾斯-西蒙斯位於德國薩克森州西部的開姆尼茨市。該公司主管克勞斯對記者表示,俄羅斯市場是其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之一。在西方制裁俄羅斯後,奈爾斯-西蒙斯的業務受到很大影響,管理層不得不重新調整方向。
“親俄”與“恐俄”在不同地區同時上演
據德新社7月20日報道,英國輿觀調查公司(YouGov)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約一半的德國選民認同德國聯邦政府的評估,認爲“俄羅斯對德國構成威脅”。不過,不同的人羣對此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執政黨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以及反對黨綠黨的支持者認爲俄羅斯構成“相當大”或“非常大”的威脅,而在極右翼德國選擇黨以及左翼政黨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的支持者中,大多數人認爲俄羅斯不構成任何威脅。
其實,德國人對俄羅斯態度各異,不單單是因爲其政治傾向不同,還因爲他們所處地區的不同。德國東部地區的民衆顯然更加“親俄”。《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在柏林、德累斯頓等德國東部城市採訪時,總能在街頭看到各種俄羅斯或者蘇聯元素,比如蘇聯紅軍紀念碑等。中德廣播公司之前報道稱,截至2021年,德國各地仍有460多條街道以俄羅斯元素命名。
揚尼克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說,二戰之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將俄語課列爲必修課,學校會舉辦俄語奧林匹克競賽,鼓勵當地學生與俄羅斯學生以筆友身份交流。俄羅斯文學也進入東德校園,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我們許多人通過筆友、學生交流和旅行認識了俄羅斯同齡人。這樣的經歷會影響我們對俄羅斯的看法。”揚尼克說,直到現在,他仍與一些俄羅斯朋友有聯繫。
家住柏林的12歲中學生凡妮莎對俄羅斯芭蕾舞、魚子醬等文化和特產如數家珍。她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說,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各地的學校組織支持烏克蘭的遊行,許多家庭的窗戶上甚至掛起烏克蘭國旗,這讓她一度陷入迷茫,因爲自己印象中的俄羅斯並不是戰爭發動者的形象。
儘管俄烏衝突的爆發影響了德國人整體對俄羅斯的態度,但德國東部地區民衆對俄羅斯的“偏愛”在去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得到充分體現。在此次選舉中,被認爲親俄的德國選擇黨以及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在東部地區成績不俗。
然而在德國西部地區,民衆對俄羅斯的恐懼正在上升。當地許多德國人擔心,俄羅斯會襲擊歐盟國家。“德國人對俄羅斯的看法很複雜,一些人對俄羅斯的恐懼有歷史根源,而俄烏衝突加劇了這種恐懼。”柏林俄羅斯問題學者卡姆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說,歷史上,德國人對俄羅斯的印象也一直在恐懼與迷戀之間搖擺不定。他認爲,在德國,俄羅斯的形象曾被美化,也曾被醜化,而這背後折射的其實是俄羅斯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變化。
在歷史上,德俄關係十分複雜。根據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以及《美國利益》雜誌的說法,300年來,德俄關係一直是歐洲政治的中心,雙方曾在20世紀兩次相互開戰;德國人曾統治沙俄。在19世紀,多達一半的沙俄總督和高級軍官擁有德國血統,而蘇聯曾默許甚至支持兩德統一。在德國統一以及蘇聯解體之後,德俄關係在各個層面和許多領域積極發展,直到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的發生。
一些德國民衆恐懼俄羅斯的原因,與德國政府的政策轉向有很大關係。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此前發文稱,幾十年來,德國對俄外交政策一直專注於和解與緩和,但俄烏衝突導致這兩個國家的關係發生了令人震驚的變化,之後德國不斷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和財政支持。本屆德國政府也正加大國防開支,以應對俄羅斯“威脅”。
德俄關係的惡化對一個羣體的打擊尤其大,他們就是從俄羅斯迴歸德國的旅俄德裔。據德國《法蘭克福雜誌》網站報道,根據不同的計算方式,目前德國大約有250萬到500萬人屬於這一羣體,他們是18世紀下半葉以來定居在俄羅斯的德國移民後裔。蘇聯解體後,約有250萬旅俄德裔回到他們“真正的祖國”德國。
很長一段時間裏,作爲一個社會羣體,旅俄德裔在德國幾乎不爲人注意,直到俄烏衝突後,“恐俄症”導致他們遭受網暴。目前居住在斯圖加特的薩皮娜及其家人上世紀90年代末從俄羅斯聖彼得堡移居德國。她此前並不關心政治。俄烏衝突爆發時,她還在上大學,當時很多老師和同學開始迴避她。薩皮娜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介紹說,在親戚羣裏,一些親戚反感俄羅斯,而另一些人則爲俄羅斯感到驕傲,兩派人因此鬧翻。
“如果衝突結束,西方企業可能重返俄羅斯”
俄羅斯人對德國的反感似乎也在上升。根據俄羅斯獨立民意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近期發佈的調查結果,當被問及“最不友好國家”時,55%的俄羅斯受訪者首先提到德國。自2020年5月以來,這一比例增加了40個百分點。這也意味着德國超過了佔據榜首長達20年的美國,成爲俄羅斯的“最大敵人”。
不過,對許多德國人和俄羅斯人來說,現實中的俄羅斯或德國並沒有民調結果顯得那麼“可怕”。來自德國漢堡的商人弗洛裏安向《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講述了自己去年前往俄羅斯的經過。他表示,去年10月,自己首次持電子簽證進入俄羅斯,覺得此行甚至比俄烏衝突爆發之前還方便。在開往聖彼得堡的“遊隼”號列車上,一些俄羅斯人用流利的德語跟弗洛裏安聊天,他們對德國企業和風景讚不絕口。弗洛裏安發現,這列火車上能看到西門子的標誌。
在一家俄羅斯電器連鎖店,弗洛裏安發現其中陳列的德國產品還不少,比如博世和美諾等品牌的冰箱、吸塵器等,有些商品的價格甚至比德國還便宜。俄羅斯超市的貨架上也擺滿了來自德國的產品,包括啤酒、小熊軟糖、巧克力、洗髮水等。弗洛裏安問了當地的俄羅斯合作伙伴和德國分公司熟人才得知,俄羅斯並未全面禁運德國商品,電子產品只有價格超過750歐元纔會被禁止進口。據德國《明鏡》週刊評估,儘管形式有所不同,但約有2000至2500家德國公司仍在俄羅斯運營。
隨着俄烏停火的可能性增大,希望重新進入俄羅斯市場的德國企業也多了起來。德國《經濟週刊》引述俄羅斯諮詢專家加蘭德的話稱,自特朗普上任以來,她收到了越來越多德企尤其是那些仍在俄羅斯運營企業的諮詢,它們詢問相關情況是否有望改善。
德國《慕尼黑水星報》也透露,如果俄烏衝突結束,西方企業可能會重返俄羅斯。維也納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俄羅斯問題專家阿斯特羅夫告訴德新社,這個擁有約1.4億人口的市場實在太有吸引力了,以至於外企無法永久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