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苑基榮 任筱楠】編者的話:印度駐華大使館7月23日發佈微博稱,“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國公民可申請旅遊簽證到訪印度”。中國外交部表示注意到這一積極舉措,稱“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消息發佈後,多家印媒報道認爲此舉將爲雙方旅遊和經貿往來帶來積極變化。不少印度用戶也在海外社交平臺上表示“歡迎中國遊客來留下美好回憶”。但不少人也注意到,印度對華旅遊籤的“門檻”頗高,比如申請者要提交餘額不少於10萬元人民幣的6個月銀行流水,還得去北上廣三座城市遞籤。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相關業界人士對印度這一舉措表示歡迎,但部分受訪人士也對中國公民赴印旅遊以及雙方展開商務合作表達了謹慎態度。
“赴印旅遊諮詢量小幅上漲”
“對於想要探索印度的中國遊客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印度時報》報道稱。在印度駐華大使館發佈上述消息後,當天下午,有中國出行平臺數據顯示,以印度新德里爲目的地的搜索量瞬時增長。衆信旅遊集團媒介公關經理李夢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印度放開對華旅遊簽證後,赴印度旅遊的諮詢量有小幅上漲。
“不期旅行”創始人譚小楠2016年曾前往印度旅遊,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時一行4人在印度體驗了火車、汽車等多種交通工具,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場景:火車門跟電影裏一樣,是敞開着的;馬路上行人或者車輛遇到牛都要讓着它(在印度牛是神聖的)……“不同城市之間文化差異性很大,印度是一個神奇和充滿‘冒險性’的國家。”譚小楠說,“印度放開旅遊簽證後,還想計劃再去一趟,但是需要行前規劃好路線以及找朋友結伴而行。”她提醒,當地確實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要避免單獨夜行、穿梭於偏僻小巷。飲食方面要避免生食沙拉、果汁等以及喫路邊攤。此外,中國公民赴印度旅遊最好提前瞭解當地習俗、宗教文化等。
印度“世界之窗”旅行社中國區負責人董瑞霞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印度對華放開旅遊簽證的消息發佈後,僅24日、25日兩天,諮詢她前往印度旅遊的私信就超過1000條。董瑞霞注意到這部分人羣主要有三類:一是曾經去過印度、對當地文化有一定認知的中老年遊客;二是被社交媒體上印度異域風情內容吸引的年輕揹包客;三是去那裏參加展會的企業以及個人。
據《今日印度》報道,在旅遊簽證被暫停之前,印度的中國遊客數量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數據顯示,2011年,約有14萬中國遊客赴印旅遊。此後幾年,這一數字持續增長。到2015年,中國遊客數量突破20萬人次大關。到2019年,中國遊客數量達到34萬人次,佔印度外國遊客總數的3%以上。但後來的疫情和兩國外交緊張局勢改變了這一進程。
作爲深耕印度旅遊市場23年的業內人士,董瑞霞見證了中印旅遊之間交流的起落。她認爲,此次印度重新放開對華旅遊簽證背後有多重考量。首先,中國遊客對疫情後復甦的印度旅遊業至關重要。此外,印度製造業正面臨技術人員短缺問題,中國技術人才的流入可能緩解這一困境。
當地旅遊業準備好了嗎?
印度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衆多文化遺產吸引着全球遊客前去參觀。根據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的數據,截至2025年7月,印度共擁有44處世界遺產。儘管該國的安全、衛生等問題引發遊客擔憂,但印度移民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印度共接待外國遊客952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水平的87.1%。這其中,來自孟加拉國的人數最多,佔到近1/4;其次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今日印度》在報道中提到,印度長期暫停對中國公民發放旅遊簽證,這爲一些東南亞國家創造了機會。相比之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目前在中國出境遊中佔據更大的份額。此外,在爭奪中國遊客市場方面,印度已明顯落後於尼泊爾、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鄰國。
據董瑞霞觀察,目前來看,印度旅遊業界對中國遊客的迴歸既充滿期待又略顯準備不足。她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與5年前相比,印度旅遊接待體系在硬件設施和服務理念上都有所改進,但在服務標準化等關鍵細節上仍有短板。她舉例說,比如新德里、孟買等主要旅遊城市,一批五星級以上酒店進行了針對性改造,甚至有些配備中式早餐選項。此外,通過近5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印度一些著名景點之間的車程有所縮短,這爲遊客保留了參觀體力。
“總體而言,印度旅遊業對中國遊客的迴歸準備仍不充分且不均衡。這種狀況可能導致初期重返印度的中國遊客體驗參差不齊——選擇高端定製遊的遊客會感受到明顯改善,而自由行遊客可能仍將面臨諸多挑戰。”董瑞霞說。
當下,對於是否進一步開發赴印旅遊產品,國內不同旅行社也有着不同觀點。譚小楠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像“不期旅行”主要的服務羣體是定製客戶,這類客戶對旅行要求和體驗感比較高,對安全要求也很高。像印度這類目的地,風險相對較大。因此不是很符合該平臺的客戶羣度假需求。
衆信旅遊5年前就曾推出印度目的地產品,包括印度灑紅節等節慶產品系列。“印度方面恢復簽證申請後,衆信旅遊也將繼續打造印度旅遊產品。”李夢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之前的產品來看,印度旅遊目的地的開發相對集中在北部,未來在打造印度產品時會考慮加入更多南部旅遊資源,從而將印度旅遊產品進一步豐富起來。但她同樣提醒,由於印度醫療、市政等建設相對落後,遊客在目的地衛生安全上還需要多加註意。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與印度自2020年至今已經沒有直飛航班連接,旅客要想往返於兩國之間還需要中轉。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雖然今年早些時候印度曾宣佈就恢復中印直航達成共識,但目前爲止仍未有任何相關的航線開航計劃被宣佈。
申請印度旅遊簽證,條件有些多
伴隨着印度對華旅遊簽證放開,25日,印度商界也傳來新消息。印度《商業旗幟報》25日報道稱,據印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政府對更多中國公司與印度公司建立合資企業在印開展業務持開放態度,特別是在電子製造領域。該消息人士表示,“在電子行業,60%的製造產能在中國,因此印必須對華開展某種形式的合作”。
不少印媒認爲,放開旅遊簽證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也爲兩國在經貿、科技、教育等領域深化合作帶來機會。當下,市場準入是印度商界的普遍關切。儘管印度政府考慮放寬對中國投資的限制,如鬆綁進口審批規定,並允許中印企業組建合資公司,但實際進展緩慢。印度工商業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召集人普拉納夫·沙阿表示:“印度商界希望政府能進一步簡化中國技術人員的工作簽證流程,加速本地化生產。”
長期從事中印貿易的印度人穆柯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印度商界對中印合作持謹慎樂觀態度。他分析認爲,這種態度體現在三個層面:在產業層面,印度企業既認識到對中國供應鏈的現實依賴,又想逐步實現多元化和本土化;在政策層面,當地企業期待政府提供更穩定的投資環境,特別是簡化中國投資和技術合作的審批流程;在合作機制層面,印度一些企業正通過展會、商會等平臺積極尋求與中國企業建立直接聯繫渠道。
“印度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簽證,這真是一個好消息。”精通中文、長期爲中國人做翻譯的印度自由職業者阿西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放開旅遊簽證或許會帶動一部分中國商人來印度尋找擴展業務的機會,很多商人第一次來旅遊,第二次就來做生意。“現在大家等待的是開通直航的消息。過去5年,印度基礎設施的改善很大,縮短了城市之間的通勤時間。”
不少在印工作的中國企業員工也注意到“印度放開對中國公民旅遊簽證”的最新消息。一位長期在印度工作的中國企業負責人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一消息在很多涉及印度業務的工作羣裏引發討論。尤其是對於在印度設有工廠或者與印度有商業合作的公司來說是個難得的積極信號。目前來看,申請印度旅遊簽證的條件有些多,比如申請者要提交餘額不少於10萬元人民幣的6個月銀行流水,還得去北上廣三座城市遞籤。基於此,很多人當下也都保持謹慎理性的態度。
今年4月,中國駐印度大使徐飛洪接受印度主流英文大報《印度時報》書面採訪時表示,事實上,部分印度產業界關注的產品,如辣椒、鐵礦石、棉紗線在2024財年對華出口實現了超17%、160%、240%的增長。“我們歡迎更多印度優質產品出口到中國,也願協助印度企業對接中國市場需求,挖掘更多經貿合作潛力。印度企業也可充分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平臺,到中國尋找採購商和消費者。”
徐飛洪還表示,“我們也希望印方重視中國在經貿領域關切,爲中國企業營造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促進中印雙邊經貿合作達到新的高度,爲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