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7月27日文章,原題:日本的糟糕藥方,政府推動的婚介活動難以解決日本的生育危機 日本正在開出愛情的“糟糕藥方”:政府提供的約會應用、速配相親活動和婚姻研討會,旨在解決全國性的“戀愛危機”。然而,這些由納稅人資助的“愛情處方”或許正讓問題變得更糟——爲一代被自我懷疑困住的年輕人提供的解決方案,反而加劇了他們的困境。東京曾斥資8億日元(約合3876萬元人民幣)開發AI婚戀App“東京緣結”。8個月後,雖然註冊用戶達2萬多人,但真正走進婚姻的僅有32對。全國範圍內類似的“官方相親活動”,也時常呈現出一種令人尷尬的局面。一位參與者說,一場由地方政府組織的聯誼上,現場的政府“紅娘”人數甚至遠遠超過參與的單身男女。
2024年,日本女性的生育率僅爲1.15,創歷史新低。面對這一危機,政府選擇將公共財政投向婚戀市場,親自當紅娘牽線,但問題在於,很多年輕人根本不買賬。根據政府調查,63.8%的未婚人士雖渴望婚姻,但“不知道如何找對象”;57.1%坦言缺乏自信;41.4%會主動迴避社交活動;39.7%明確表示“不想與人見面”。這不只是“找不到對象”,而是一整代人陷入情感癱瘓。與此同時,政府還在推行“5年期孕前關懷計劃”,計劃培訓5萬人擔任“孕前支持員”,深入公司、學校和地方展開宣傳。這一舉措引發廣泛批評,被指“本末倒置”“浪費納稅人的錢”。專家直言,與其搞相親,不如先開設正確的性教育課程,提高婦科就診率和孕育知識普及。
然而,這場危機並非僅關乎個人“不婚不育”,而是社會整體喪失了支撐育兒的能力。日本生育研究專家天野馨南子說,雙職工家庭中仍有34%沒有孩子,比例遠高於歐美社會。而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單收入家庭,反而孩子更少。這從側面說明:限制女性參與職場,只會適得其反。真正的問題在於:女性雖然越來越多地走出家庭,卻依然揹負大部分家務育兒壓力。據人口與社會保障研究所數據,工作日女性承擔的家務時間是男性的5倍。而雖然三成新手爸爸聲稱“請過育兒假”,但真正休假3個月以上的僅佔14%。不平等的就業結構和收入差距,壓縮了年輕人對未來的選擇。
與其投入鉅額資金辦婚戀會,不如直面結構性難題: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就業模式,提升女性薪資地位;推進遠程辦公、育兒補貼、稅收減負等措施,給予年輕人真正的經濟獨立;讓“選擇生育”不再成爲女性“犧牲職業”的代價。與其開出“糟糕藥方”,不如根治社會深層的不平等與不安全感。(作者池田若,蔣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