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與美達成“不理想”協議,歐洲產業迎來的將是寒冬還是轉機?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陳子帥】據媒體公開報道,本月27日,美國與歐盟達成一項框架貿易協議,美國將對歐盟輸美產品徵收15%的關稅,這一數字爲此前美國威脅向歐盟徵收的稅率的一半。與此同時,歐盟將對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並將在未來幾年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武器等產品。

多名貿易領域專家2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美歐達成的框架貿易協議雖在表面上緩解了貿易緊張,但將對歐盟汽車、奢侈品、化工、製藥等對美出口佔比較高的支柱產業造成顯著衝擊,並通過產業鏈傳導影響歐盟整體增長。同時,部分出口導向型的歐盟成員國將面臨更大壓力。

“美歐雙方都可以把這項協議描述成爲某種程度的勝利。”BBC評論認爲,對歐盟而言,儘管稅率不及英美協議中的優惠條件,但與此前日本達成的稅率水平相當;而對美國來說,該協議預計將帶來約90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同時還將吸引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流入本土。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28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歐達成的初步框架協議基本符合外界預期,因爲此前歐方已表現出一定的妥協意向。對歐盟而言,該協議有助於減少不確定性;而美國則將其視爲一次“重大收穫”。他認爲,從第三方角度看,關稅問題事關歐洲產業發展及民生福祉,勢必對其經濟帶來不小挑戰。

公開報道顯示,美國與歐盟的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近三分之一。歐盟對美出口約佔美國進口總額的15%,其中汽車、機械、藥品和化學品等是歐盟最主要的輸美產品。

據美歐雙方確認,此次雙方商定的15%關稅稅率將廣泛適用於汽車和其他商品。對此,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認爲,協議有助於避免貿易戰和對汽車行業的嚴重打擊。路透社則認爲,該協議與近日達成的美日協議在一些關鍵部分上相似,都留下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包括烈酒關稅稅率等。此外,鋼鐵和鋁這兩類產品的稅率也維持50%。

“德國之聲”評論認爲,如果協議內容得以落實,或將爲部分歐盟企業帶來利好,包括空客、奔馳及製藥企業諾和諾德等。然而,多位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表示,所謂“利好”並不成立,協議反而可能對歐盟部分支柱產業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來看,歐盟並無明顯受益行業,反而部分領域將面臨顯著衝擊。”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廖淑萍28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她援引相關研究機構數據指出,歐盟對美出口佔比最高的行業包括奢侈品、農產品、汽車及零部件、航空零部件、機械設備以及化學與醫藥產品。

她認爲,歐盟對美出口約佔其GDP的3%,若美方對相關產品加徵15%的關稅,勢必將拖累歐盟整體經濟增長,尤其對汽車、奢侈品、化工和製藥等行業影響顯著。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內部如愛爾蘭、比利時、荷蘭、奧地利和德國等出口導向型成員國,其對美出口在本國GDP中所佔比例高於歐盟平均水平,可能面臨更大沖擊。

“對美出口依賴度較高的支柱產業,一旦遭遇關稅上調,其影響將通過產業鏈層層傳導,帶來廣泛的經濟壓力。”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環球時報》表示。他特別提及,歐洲汽車產業受到的衝擊尤爲突出。公開報道顯示,此前美國對歐盟製造的車輛徵收的平均關稅約爲2.5%,而新協議下可能提升至15%。丁純稱,這一變化“將嚴重阻礙以德國爲代表的歐洲汽車產業對美出口,同時促使其更多考慮在美國本土投資生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梁懷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協議將加大歐盟企業對美出口的難度,削弱其產業發展的整體活力。在當前全球跨國投資流動性本就偏弱的背景下,歐盟作出的對美投資承諾,也可能對其自身產業升級造成掣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協議,歐盟承諾將採購總額達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和軍備產品。對此,梁懷新認爲,歐盟從美國購買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因俄烏衝突造成的能源短缺,但也可能加劇其在國際能源格局中對美國的依賴,逐步喪失獨立博弈的能力。若未來採購規模進一步擴大,還可能對歐盟推進綠色能源轉型構成制約。

據BBC報道,在美歐宣佈達成框架性協議後,一些歐洲領導人對協議表示“謹慎歡迎”。廖淑萍認爲,協議通過在關鍵產業和能源領域加深合作,表面上強化了美歐經貿關係,但實質上美國在其中佔據主導地位。根據協議,美國高科技產品進入歐盟可享受零關稅待遇,而歐盟產品輸美則面臨15%的關稅壓力,不少歐企可能被迫通過在美建廠或降價來消化成本。

她認爲,這種不對等的關稅安排意在縮小美國貿易逆差、吸引投資迴流,從而提升美企競爭力,鞏固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同時,這也將削弱歐盟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加深其對美國市場、能源和軍事的依賴。

“這項協議對美國有許多好處,但歐盟能獲得什麼,則不那麼明朗。”BBC 28日這樣評論稱。而半島電視臺則引述丹麥保守人民黨議員賈洛夫的話寫道,“幾乎所有歐洲和美國的商品價格都將上漲,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因此變得更加艱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