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達成“大規模”貿易協議,特朗普誇耀成績,日本國內情緒複雜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22日宣佈與日本達成一項“大規模”貿易協議:日本輸美商品將被徵收15%的關稅,低於他此前威脅的25%,日本還同意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路透社稱,這是特朗普自今年4月宣佈對全球徵收所謂“對等關稅”以來達成的一系列協議中最重要的一項。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將主要關稅稅率降至15%是日本“現階段能作出的最佳妥協”。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盧昊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日共進行了八輪磋商,雙方對彼此間技術性差異進行了充分磨合,而美國在同盟關係與現實利益之間作出平衡——既通過談判獲得了預期利益,又部分滿足了日本訴求。不過,日本相關產業人士表示,15%的稅率依然較高,整體形勢還很嚴峻。日媒稱,面臨執政危機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將他的政治前途與日美關稅談判進展直接掛鉤。日前在參議院選舉中失利後,日本執政當局的支持率大幅下滑。如果日本國民對後續公佈的日美協議內容不滿,可能會對石破政權根基造成進一步的打擊。

鋼鋁關稅仍爲50%

“我們剛剛與日本完成了一項大規模協議,或許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22日在“真實社交”平臺上不無炫耀地表示,“在我的指示下,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而美國將獲得其中90%的利潤。這項協議將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前所未有。”他還宣佈,日本將向美國開放市場,涉及汽車、卡車、大米及某些其他農產品等領域,日本還將向美國支付15%的“對等關稅”。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特朗普在隨後的講話中表示,美日還將達成一項涉及液化天然氣的附加協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東京和華盛頓即將組建一家合資企業,共同建設阿拉斯加的天然氣管道項目。

據CNN、《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對於美日達成的經貿協議,赴美進行第八輪日美關稅談判的日本經濟再生擔當相赤澤亮正解釋說,5500億美元將用於支持日本企業在製藥和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投資。日本進口美國大米的份額可能會增加,但他強調“不會犧牲日本農業”。對於安全性得到保障的美國汽車製造商生產的乘用車,在進口到日本時將無需進行額外測試即可予以接收。他還表示,日本將繼續與美國就協議中未涵蓋的其他關稅措施進行討論,包括仍需繳納50%關稅的鋼鐵和鋁。

日本首相石破茂23日在東京稱讚該協議是“迄今爲止對美貿易順差國家達成的最低(關稅)協議”,“我們相信,通過日美兩國的共同合作,這將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生產優質產品,並促進兩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各自的作用”。

不過,日本共同社23日評論稱,日本在4月關稅談判啓動之初曾要求美方撤銷所有加徵關稅。“(從目前協議內容來看),讓美方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關稅雖屬成果,但日方也無奈作出讓步。”共同社認爲,目前達成的稅率仍然偏高。

“難道農業又要被犧牲了嗎?”

據CNBC報道,海關數據顯示,對美汽車出口是日本經濟的支柱,2024年佔日本對美總出口的28.3%。不過,今年6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下降26.7%,延續了5月24.7%的暴跌態勢。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稱,目前,日本對美出口汽車除原本2.5%的關稅外,還被加徵25%的關稅,合計關稅稅率爲27.5%。日本政府消息人士23日透露,根據日美雙方達成的協議,今後這一稅率將降至15%。

美國汽車製造商對該協議表示不滿。據路透社報道,他們擔憂日本輸美汽車關稅降低的同時,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工廠與供應商的相關產品進口關稅卻保持在25%。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主席馬特·布朗特表示:“任何協議如果對幾乎不含美國零部件的日本進口汽車徵收的關稅,低於對含高比例美國零部件的北美製造汽車徵收的關稅,那對美國工業和美國汽車工人來說都是一項糟糕的協議。”

雖然美日達成協議的消息推動23日日經225指數上漲超3.5%,其中汽車股領漲,但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表示,市場的確因爲不確定性減少而有所寬慰,但從結果來看,汽車關稅從原本的2.5%上升到15%,增幅達5倍,仍將對日本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木內登英估算,日美新協議將在一年內導致日本GDP下降0.55%。他還表示,若美國政府繼續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商業風險仍將處於高位,日本企業可能會放緩對美投資節奏,或將業務重心轉向歐洲等其他地區。

日本《讀賣新聞》23日報道稱,該國農民則對協議中包含對美開放大米市場感到擔憂。“難道農業又要被犧牲了嗎?”福岡市一位71歲的稻農表示,“經歷‘令和大米動盪’後,日本本應朝着提高糧食自給率的方向努力,但我懷疑政府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再這樣下去,真的沒人願意從事農業了。”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姜躍春2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協議的實際影響將取決於後續執行。根據流程,日本政府需對協議內容進行審查,美方則可能要求國會批准。未來,協議的具體執行及遺留問題的解決,將成爲觀察美日關係及全球貿易秩序演變的重要窗口。

歐洲考慮對美採取“核選項”

就在美日協議達成幾天前,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在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中失去多數席位。面對外界要求他引咎辭職的壓力,石破茂曾表示將繼續擔任首相,以應對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等問題。《每日新聞》23日早些時候爆料,石破茂已對身邊人士表示,將在8月內表明辭職意向。不過,稍後據NHK報道,石破茂23日闢謠稱,有關他即將辭職的報道不屬實,並重申有意繼續任職。

據CNN報道,22日,特朗普還宣佈與菲律賓達成貿易協議,隨後又透露了與印尼達成協議的更多細節。報道稱,美國將來自這兩國的進口商品關稅稅率設定在19%,相比之下,出口至這兩國的美國商品幾乎免徵關稅。

隨着8月1日美國政府設定的所謂“對等關稅”暫緩期將結束,美國與歐盟、韓國、印度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談判依然缺乏進展。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金正官23日啓程赴美。他將於24日至25日接連會見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能源部長賴特等美方人士,就推動韓美關稅談判進程、加強產業和能源領域合作事宜進行部長級磋商。

CNBC稱,宣佈與日本達成協議後,特朗普已將目光投向歐盟。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將於23日與盧特尼克通話。德意志銀行在23日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美日協議大大提升了人們對歐盟可能(與美)達成協議的希望。”

不過,德國《經濟週刊》23日報道稱,多名歐洲外交官員告訴路透社,如果歐盟不能按計劃在7月底前與美國達成協議,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準備採取更強硬的反制措施。報道稱,針對美國服務企業的措施已在考慮之中。這些企業可能會在投資方面受到阻礙,或者更難獲得公共合同。法國長期以來一直主張採取這種更強硬的做法,一些觀察人士將其稱爲“核選項”。

德國《慕尼黑水星報》表示,這可能波及亞馬遜、微軟、網飛等企業。然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這一選項將在特殊情況下考慮,目前尚未到這一步。

【環球時報駐美國、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潘小多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丁雅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青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