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美國製造業迴流遭遇“用工荒”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編者的話:把製造業帶回美國,把數百萬就業機會帶回美國——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就重點主張的一項經濟政策,而現在,外媒認爲其對這一目標更加執着和“瘋狂”。美國《紐約時報》在近日的文章中稱,美國“賭博式”發動了一場全球貿易戰,以爲對其他國家商品徵稅,就能讓製造工廠轟轟烈烈地迴歸美國。但現實情況是,美國工廠現存40萬到50萬個崗位缺口難以填補,這將是美國重振製造業的“頑固障礙”。那麼,美國人對製造業迴流看法究竟如何?勞工短缺問題是否將制約美國製造業迴流?《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和調查。

近50萬個崗位缺口難以填補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在5月份的一篇報道中稱,美國政府一直在以“把製造業帶回美國”的名義顛覆全球經濟,但在這場將工廠崗位遷回該國國內的運動中,存在一個“有點奇怪”的阻礙:美國製造業企業發現,很難找到合適員工填補現有的空缺崗位。

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有近50萬個製造業崗位空缺。去年,美國製造業協會和諮詢公司德勤對200多家制造業企業進行了調查,超過65%的公司表示,招聘和留住工人是它們面臨的首要業務挑戰。

《紐約時報》援引專家的話稱,如果企業被迫減少對海外製造業的依賴,在美國建設更多工廠,那麼製造業勞動力的缺口肯定還會擴大。

“很多美國人認爲增加製造業就業對國家有利,但是對個人來說獲益不大。”美國卡託研究所2024年開展的一項民調顯示,80%的受訪者認爲,如果更多美國人進入製造業工作,那麼國家會變得更好。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這些受訪者中,只有25%的人認爲到工廠工作會讓自己從中受益。也就是說,只有少部分美國人願意進工廠工作。該調查覆蓋了不同階層、教育程度和種族的人羣。

美國《財富》雜誌說,美國人對製造業的整體看法與他們對自己從事製造業的看法之間存在脫節。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製造業工人對自己工作的個人滿意度明顯低於其他行業的工人。美國卡託研究所赫伯特·A·施蒂費爾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林·格拉博表示,“這些製造業方面的工作可能找不到足夠多感興趣的美國人來填補。”

“美國製造業確實存在明顯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張騰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種短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製造業通常在繁忙階段或滿負荷運轉時需要相當多的勞動力,但美國沒有那麼多的人求職;二是美國雖有大量失業人員,但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等高端製造業崗位需要技術熟練和高學歷的工人,而這些失業人員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傳統工人。

“從歷史上看,傳統制造業很難爲高學歷人才提供很好的職業晉升機會。”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稱,但如今許多製造業崗位實際上渴望高學歷人羣。

美國製造業協會主席卡羅琳·李表示,製造業中大約一半的空缺崗位至少需要學士學位。但即使剩下的那部分崗位不需要學士學位,製造商們也表示很難填補。

“對製造業的浪漫想象”與現實脫節

面對美國政府宣揚的製造業迴流,美國人究竟是如何看待的?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美國學者、普通民衆認爲,如今美國人更傾向於幹輕鬆的工作。“美國政府希望將製造業工作崗位帶回美國,還需要面臨一個現實挑戰,即人們缺乏從事艱苦體力工作的興趣。人們更傾向於擁有簡單或要求不那麼高的工作。”美國人金瑞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今在美國,人們更感興趣的是擁有自己的生意,或者在社交平臺上成爲一名“網紅”或“名人”。

不過,《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和白領階層不同的是,美國仍有大量低收入羣體對製造業持不同看法。美國班塔姆汽車公司董事長劉振華告訴記者,如今還是有非常多的美國人願意投身製造業,只是沒有機會。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約1750萬工人(佔勞動力11.3%)從事低薪服務行業工作,如食品準備、收銀和貨架補貨。這些工作時薪爲13至16美元,而製造業的時薪有些可達18至30美元,“因此也有一部分人希望擺脫低收入工作,進入製造業。並且從心理角度來看,製造業工人因生產實際產品而感到自豪,並通過不斷髮展的技能提升自身價值,構建職業生涯。”

BI挪威商學院戰略學教授卡爾·費是美國公民,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根據他的觀察,不少美國人會對更多製造業崗位迴流美國感到高興,並熱切地申請這些工作。然而,種種跡象表明,企業要填補美國政府試圖創造的所有制造業崗位可能並非易事,尤其是當下特朗普政府正尋求減少移民數量——而移民傳統上填補了美國許多製造業崗位。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今美國的產業工人已經越來越“臉譜化”,在製造業領域從事體力工作的主要是拉丁裔和非法移民羣體。

張騰軍表示,不願進廠工作的美國人,主要集中在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白人羣體,他們認爲美國工廠的時薪相對低、工作環境惡劣、福利和保障也不夠好,在工廠工作是“不夠划算的”。另一個客觀事實是,美國製造業的現代化轉型趨慢,工廠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吸引到優秀勞動力,工廠工作的社會認同度也不夠高。一些在傳統工廠工作的非法移民勞工,也會從事餐飲等兼職工作。

《紐約時報》提到,在牛仔褲製造商Saitex的洛杉磯工廠,大多數工人來自墨西哥、危地馬拉和薩爾瓦多等國。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首席執行官史蒂夫·拉馬爾表示,“對製造業的浪漫想象”與美國實際可用的勞動力之間存在差距。“很多人說我們應該在美國多生產服裝,但你問問他們,沒人願意坐在工廠裏幹活,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工廠。”

如何說服年輕人走進工廠

《紐約時報》報道說,在美國,有能力且願意在工廠車間從事相關工作的藍領隊伍正在萎縮。生產空調等設備的開利集團董事長季岱維表示,“20份職位空缺申請,可能只有一份符合要求。”

如何解決美國製造業缺工問題?NPR相關報道曾提出,一個經典辦法是提供更高工資,這可能會促使工人掌握搶手的技能,並加入製造業勞動力大軍。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事製造業所要求的更高工資,也是許多製造商當初離開美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工資問題引出了一個疑問:製造商,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商,在美國能否盈利並具有全球競爭力?

分析稱,如果美國製造商能證明自己比外國競爭對手生產率高得多,也就意味着美國工人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產品,他們就可以支付更高的工資來吸引和留住美國工人,同時仍然保持全球競爭力。“然而,這是一個很大的‘如果’。近年來,美國製造業的生產率增長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放緩。”

張家棟表示,目前美國製造業的工資水平已經較高,美國的產品想要有競爭力,“工廠必須搬出美國。”如今在美國能夠存活的只有像波音這類高附加值產業的公司。

“正因美國在勞動力結構方面的比較優勢喪失,才導致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外遷,但美國政府在將該問題政治化之後,試圖強行將製造業帶回美國,導致這種勞動力問題進一步凸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梁懷新同樣認爲,返回美國的製造業企業難以盈利,但又不得不忌憚美國政府的“強力”,最終只能將成本轉移,導致其自身競爭力下降。

美國製造業協會主席卡羅琳·李提到,美國想要解決製造業勞工短缺問題,還在於“公關”。她說,許多美國人對製造業崗位的實際內容有着過時的觀念,想象中的製造業崗位是英國作家狄更斯小說中描述的那種骯髒、單調且危險的工作。因此,改變美國人對製造業的看法是說服更多年輕人進入該行業的關鍵。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經濟學家戈登·漢森認爲,如今工廠裏的工作與25年前完全不同,“它要求人們知道如何使用複雜的機器。”而卡羅琳·李說,問題在於,大街上現在很難找到具備維護和修理設備等技能的人,培養這些技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讓這些技能適應特定的工廠環境又需要一到兩年時間。

許多人士呼籲美國加大投資學徒制教育,推動製造業迴歸美國的“迴流倡議”組織創始人哈里·莫澤認爲,美國的學徒制體系遠落後於德國和瑞士等國家。“很明顯,讓美國製造業強勁復甦,可能不僅僅是徵收關稅或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新工廠這麼簡單。”NPR報道稱,美國需要調整教育體系,以幫助更多美國人獲得製造業所需的技能,從而打造一支高效且有能力的勞動力隊伍。

美國多位高官近段時間表態要在美國培養一大批製造業工人。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美國將會有數百萬“擰小螺絲來製造iPhone”的工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稱,被解僱的聯邦僱員將能夠進入工廠,“爲我們提供新制造業所需的勞動力”。

但《財富》雜誌稱,經濟學家和國際貿易專家並不相信這會奏效。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實施了一些關稅,研究發現,它們並沒有幫助受保護行業迎來就業崗位。

梁懷新向記者表示,如果從美國政府角度看,要解決製造業勞工短缺問題,“沒有更好的辦法,最好就是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開放和合作思維看待國際貿易格局變遷,將精力放在提升美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特定比較優勢方面,提升美國勞動者的特定技能,而不是對他國、對跨國企業施壓,若不如此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