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現任內閣命運如何?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邢曉婧 丁雅梔】當地時間20日,日本第27屆參議院選舉開始投計票,長達17天的選戰即將揭曉結果。日本共同社20日稱,此次選舉以應對物價高漲、美國關稅政策等爲主要議題。

受訪學者2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參議院選舉結果將更直接地反映出外界對石破茂政權執政以來的政策評價。若執政聯盟丟失過多席位,不僅將進一步降低自公兩黨對國會的控制能力,也將對石破政權的執政基礎造成直接衝擊。

執政聯盟能否獲得過半議席?

日本第27屆參議院選舉於當地時間20日7時開始投票,已於當地時間20日20時(北京時間19時)結束,接下來將進入計票環節,日媒預測預計深夜可知曉大致結果。日本國會參議院共設248個議席,議員任期6年,每三年改選一半。本次參議院有522名候選人蔘與爭奪125個議席,包括到期改選的124個議席和1個補選議席。

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能否獲得過半議席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共同社20日報道稱,自民黨、公明黨將目標設定爲“包括非改選議席在內獲得過半數”。兩黨在非改選議席中共擁有75席,意味着此次需要拿下至少50席,才能保住參議院議席過半的“勝負線”。

報道稱,自公兩黨在去年10月的衆議院選舉中大敗,淪爲少數執政黨,如果在此次參議院選舉中也失去過半席位,日本首相石破茂(自民黨總裁)的執政將變得更加困難。

據日媒報道,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表示,要將執政黨逼入失去過半議席的境地,爲實現這一目標,在野黨需要獲得77個議席。

還有一些政黨可能獲得參議院的單獨法案提出權。在參議院,提出不涉及預算的法案需要11個議席,提出涉及預算的法案需要21個議席。這意味着此次國民民主黨如果能實現16個議席的目標,加上非改選的5個議席,總共將達到21個議席,有望擴大規模可提出需要預算的法案。參政黨若能獲得10個議席,加上非改選的1個議席,就能達到11個議席,獲得單獨提出法案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綜合戰略研究室主任盧昊2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日本,參衆兩院選舉作爲國政選舉,既是選民選舉國會議員,也體現出選民對朝野各派力量的看法。此次選舉中,日本選民的投票行爲很大程度上基於對現政權執政效果的評價,並非單純針對個別議員,而是更多投向他們背後的政黨。民衆對當前物價上漲等經濟社會問題、以及政府施政的不滿將通過投票轉化爲具體的政治選擇,最終體現在選舉結果上。

盧昊稱,去年衆議院選舉時,石破茂剛上臺不久,選舉失利更多被歸咎於前任政府遺留問題,輿論並未過多苛責新政府。時隔近一年,這次參議院選舉結果將更直接地反映出外界對石破茂政府執政以來的政策評價。若執政聯盟丟失過多席位,不僅將進一步降低自公聯盟對國會的控制能力,也將對石破政府的執政基礎造成直接衝擊。

石破內閣命運如何?

日本時事通訊社20日稱,此次選舉結果是選民對石破內閣作出的評價,自公兩黨在去年秋季的衆議院選舉中淪爲少數黨,此次參議院選舉結果可能對政府產生影響。《日本經濟新聞》20日稱,石破政府面臨信任考驗,但局勢並不明朗,可能出現聯合政府重組乃至政府更替等多種情況。

據日本《讀賣新聞》選前預測,預計自民黨可能獲得30幾個議席,即便加上公明黨的席位距離50個議席仍有差距,執政聯盟想要維持過半數席位的局勢“變得嚴峻”。立憲民主黨表現穩健,與選舉初期相比勢頭有所上升,有望獲得30個議席。國民民主黨勢頭持續,預計議席將大幅增加,有望實現“獲得改選16個以上議席”的目標。參政黨則有望獲得超過10個議席,實現大幅躍進。

日本時事通訊社發表的最新輿論調查顯示,石破茂的支持率較上月下降6.2個百分點,僅爲20.8%,刷新自去年10月內閣成立以來的最低記錄。在日本政壇,內閣支持率低於30%被輿論視爲進入“危險水域”;如果進一步跌破20%,則被視爲陷入“下臺水域”。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看來在野黨各黨派尚且無法聯合起來“對付”自民黨,所以即使執政聯盟不能獲得過半數席位,政權更替的可能性依然不大,當前的“少數政府”可能還會繼續。只不過或將繼續摸索執政聯盟擴員,比如與國民民主黨執政合作或政策合作,也不排除與立憲民主黨的合作的可能性。他表示,面對當前情況,更換石破茂也不能解決日本現在的問題,所以可能不會有人願意“趟渾水”。

盧昊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認爲,儘管選舉結果不會直接導致首相更替,但如果執政聯盟席位損失過多,將對現政府形成巨大壓力。雖然自民黨內目前難以推舉出衆望所歸的接班人,但石破的政治威望會因選舉不利而受到更大挑戰,畢竟黨首的最重要任務是領導全黨獲得國政選舉勝利。盧昊稱,黨內反對勢力會更積極地行動,爲下一步奪權做出準備。此次參議院選舉將對自民黨內及整個政局政治博弈走勢產生重要後續影響。

民粹主義抬頭?

觀察此次選戰可以發現,各政黨圍繞如何應對物價高漲展開激烈辯論,外國人政策、與美國的關稅談判等也成爲爭論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在競選期間,主張“日本人優先”的民粹保守政黨參政黨勢頭強勁。該黨排外色彩強烈,獲得一定的選民支持和輿論關注。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參政黨成立於2020年4月。最初的成員包括現任黨首神谷宗幣等5人。該黨在2022年參議院選舉中獲得1個議席,首次進入國會,在去年衆議院選舉中獲得3個議席。報道還稱,該黨有望實現大幅躍進,在參議院選舉中拿下超過10個議席。有分析認爲,由此可見,日本政治或將進一步保守化和右傾化。

對此,廉德瑰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自民黨支持者對現政府不滿,主要是保守選民對自民黨不滿,這部分選民可能把票投給參政黨,從而導致自民黨失去多數議席。但參政黨是小黨,保守選民也是少數,排外民粹傾向不代表當前日本社會的整體民意。

盧昊提到,這種民粹保守排外傾向的抬頭,並非短期現象,而是日本社會保守化加劇的產物。在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曾充滿自信,主張以更開放姿態擁抱國際社會。但當前社會保守化發展以及國內經濟問題等,容易被民粹勢力、保守勢力利用,將外國人塑造成影響治安、擠佔福利的“問題源”,進而推動排外情緒升溫。儘管日本勞動力短缺亟需引入外來移民,但在保守輿論與政治勢力的牽制下,政府不得不對移民政策採取謹慎態度,強調“保護國民利益”,這種政治對決策的裹挾效應正日益顯著。

“從本質上說,這種總體保守化以及極端政治情緒增長,從結構上體現的是戰後日本在經濟層面、社會結構層面的深刻變化。過去二三十年,泡沫經濟破裂後長期的低增長與通縮,動搖了以中產階級爲核心的穩定高福利社會,使得以往相對溫和、開放的輿論傾向,逐漸被更偏激、乃至具有攻擊性的民衆情緒取代。”盧昊稱,經濟變化催生了帶有悲情色彩的民族主義,精英階層通過各種話術刺激民衆的危機感,進而推動國家向所謂“正常國家化”“政治軍事大國化”轉型。這種情緒層層傳導,最終轉化爲國家戰略方向的調整,並獲得了輿論支持。這種深層次轉型將持續影響其政治生態和發展軌跡。

盧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選舉結果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外交總體方向。當前日本推動國家戰略轉型、追求國際戰略地位的提升,已成爲朝野共識,不會因選舉結果發生根本性動搖。

他進一步分析表示,現階段日本面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同盟政策壓力,特別是關稅問題和同盟義務承擔問題上,美國對日本提出更多要求。日本如何應對這種壓力,在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同時維護同盟關係,是比較艱難的選擇,這種考驗不會因選舉結果發生變化。

盧昊稱,當然,圍繞對美、對華等外交政策重大問題,日本國內也有諸多爭議,若出現政府輪替或領導人更替,新任領導人可能會在對外政策上做出戰術調整,以體現自身對大國關係的理解。



Scroll to Top